旗帜遴选选调交流群:QQ685358828
旗帜遴选官网:http://www.qizhijiaofu.com/qzindex-2.html

【一旗谈】
(2019.08.12)
今日话题:因为三次退档河南贫困县考生而身陷舆论漩涡的北京大学,于8月11日宣布退档处理过程存在不合规之处,该校招生办公室的退档理由不成立,北大将补录“国家专项计划”中被退档的两名考生。这意味着引发争议的“北大退档”事件告一段落,但北大究竟能否退档国家贫困专项计划,成了近日来被舆论和学者争论不已的话题。对于此次事件,你怎么看?
“一旗谈”学员精彩发言集锦
学员1
从三次退档,但再次补录,围绕北大退档的舆论暂时平息,但这件事带给我们的思考远没有结束。于我而言,三点体会:
第一,尊重规则,遵从规则公平。规则是事物运行的基本法则,是保证事物有序运行的基础。在此事件中,两名考生分数远远低于北大正常录取分数线,正常途径不符合北大录取。但按国家贫困专项计划要求,符合录取条件。因此,按照现行规定,理性遵从规则公平,予以录取。
第二,优化程序,注重事实公平。专项计划北大录取分数比正常录取分数低出100分,确实存在捡漏之嫌,规则本身也有待改进。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以分数高低争夺优质教育资源,是最基本的公平。如果程序本身存在漏洞,一些考生捡漏的同时,必然也占据了其他寒窗苦读的高分学子。事实上,国内一些高校也存在规定基本分数线、增加面试等方式。因此为避免此类争议事件再发生,北大可以在国家贫困专项基础上,对录取细则进行优化,做到规则公平与事实公平的双赢。
第三,重视舆论,接受舆情监督。面对舆论发酵,北大第一时间进行应对,并遵从程序公平原则对事情进行补救。一方面显示了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行成被监督者与监督主体的良性互动。反过来,舆论出马就能解决问题的逻辑,也反衬出政府内部反馈、投诉、仲裁等渠道失灵。长此以往,不利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公信力。
总结而言,此事的矛盾之处在于:符合规则的低分 与 不符合北大人才选择的程序之间的矛盾,也即规则公平与事实公平的矛盾。当下我国正大力推进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这也提醒我们,在法规、政策以及规则制定时,一定要严密谨慎,做到规则公平与事实公平的双赢。万万不可因规则的漏洞和不合理,既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又失了人心。
(非常优秀的回答!论述充分,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掷地有声。)
学员2
北大“退档”事件一波三折,最终因为舆论压力,北大才开始反思不足,重新补录被“退档”的学生。
一方面是北大积极响应国家扶贫专项计划,向河南投放8个招生名额,另一方面却又认为第8名分数太低,认为不宜录取,理由是可能完不成作业,这样矛盾的做法确实容易引起公众质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北大响应国家扶贫专项计划不彻底,多多少少还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二是对待公众质疑态度不端正,以分数低怕完不成学业的理由退档,难以令人信服。
北大作为知名学府,一举一动都会被社会密切关注,因此更要严格遵守制度,信守承诺。一是要不折不扣响应落实国家扶贫政策。扶贫专项计划是关爱贫困学子的大事好事,初衷很好,制度也很好,因此要坚决落实,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二是积极回应公众质疑。北大很优秀,但优秀不代表可以优越,要以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态度,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闻过则改,而且要立行立改。三是要保证出台政策的规范性、科学性。假设事件中被退档的同学确实不符合北大要求,那就要再出台录取政策和计划时,考虑到各种情况和细节,确保录取有理由,退档有依据。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部曲,层次分明,有理有据,进步显著。)
学员3
北大将“国家专项计划”中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退档的行为展现了北大唯分数论的低姿态,更是对契约精神的一种践踏。
北大虽然作为世界一流学府,但是名气不是不守规定的资本,如果北大肆意根据自身意愿随意退档低分考生,那么试问以后谁还敢报考北大。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分数历来有大小年之分,这是因为当前我国高校录取办法及院校和考生之间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不可避免,但是像北大这样将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随意退档的还是闻所未闻。
国家专项计划是为了更好的照顾特殊地区考生,为的是能够给教育资源落后地区的考生在高考招考环节给予更多的均衡,展现的是教育的结果公平,如果名校在录取过程中随意把低分学生退档进而补录高分第二志愿学生,那么何来公平可言。
(态度鲜明,言辞犀利,颇具批判精神。)
学员4
既然规则制定了,公布于众了,就要执行,不然岂不是一纸空文?否则公共部门的公信力何在?再说,在豪门难出贵子的当下,这一政策对于缓解一定的教育公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降档录取也许是一时之举,到相信随着教育公平的有序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力推动,我们会有更加优化的录用方式。但是,在当前,就是要遵从好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公正执行好。
一是秉持一颗公心,坚持公平原则。二是及时公布情况,主动接受监督。三是谨慎听取意见,优化招录方案。
(思路和小标题都不错,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展,深入阐述。)
学员5
高等学校录取过程中退档本属于常见的现象,却由于录取一方为我国一流高等学府和学生网络曝光而引起公众关注,好在北大反应迅速,以实际行动正面反应舆情,使得事件迅速平息。我认为北大在三退档后又补录的做法是值得点赞的。
第一,“国家专项计划”本身就是针对贫困学生,其在原有高考制度的基础上创新设计的录取程序不唯分数论高低,不同于平行志愿,就是希望能为贫困考生进入一流学府开通一条绿色通道,北大最后的补录措施证明其并没有忘记这制度设计的初衷。
第二,在舆情发生后,作为知名学府的北大并没有回避公众的议论,而是深刻反思,检视问题,并及时作出补录措施,使得舆论得以平息,可见其正式问题的态度,应对舆情的能力。
第三,作为公众,我们应该祝福这两位考生,作为贫困考生,在教育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能考出超本科三十几分的分数已经是高考的胜利,加强当前党和国家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对贫困学生和贫困地区政策的倾斜,使得“寒门不再难出贵子”。
(角度新颖,从正面积极评价北大后续应对举措,论述较为完整。)
学员6
国家贫困专项计划实施的本质在于解决当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国家通过政策倾斜给予贫困县学生进入优质高效的机会。
此次事件中,学生报考合法合规,符合标准,但北京大学三次猜测考生“低分低能”,坚持以该理由退档,确实不妥。
一方面,北大行为涉嫌破坏政策严肃性,弃国家明文标准以不顾,人员拒录不理性,退档说辞不客观。且“一刀切”的强制退档致使考生丧失本年度入读其他大学机会,提升入学时间成本,影响考生人生轨迹。这种从国家一流学府代表的“精英”中产生的主观臆断的“鄙视链”,令人心寒。
另一方面,推动本次事件转圜的媒体力量令人感动。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力量壮大,无疑给了以正常渠道无法解决的社会代表事件以解决的途径。网友发声、社会热议、集体支持不仅给北大以压力思考,也体现了社会对于高考学生的支持与理解,人性的“善与理性”在此次事件中得到弘扬。
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我认为本质上需要高校,特别是一流学府更新时代选拔思维,对于符合原则、满足要求的考生一视同仁,不仅仅停留在“精英聚集”的美好之中,更靠承担起激发潜能、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不因一时的感情判断影响学生一生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于新兴媒体力量要予以足够关注与认识,善于利用媒体解决部分社会矛盾问题,善于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力量结合治理社会,不断弘扬社会理性力量,发扬真、善、美,形成人人参与、理性治理的社会舆论新环境。
( “一方面”部分很好,“另一方面”部分都需要再斟酌,将舆论关切归结于“人性的‘善与理性’”缺乏依据;政府应当重视舆论,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而不是“利用媒体解决”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