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旗谈】
(2020.03.04)
目前,不少复工的制造型企业缺少工人,而一些服务性企业因不能开工,大量人员待岗。连日来,安徽合肥市人社局尝试通过“共享员工”的方式,让餐饮行业的员工走进工业园,帮助完成一些易入手的工作。这种模式有效减轻了公司运营负担,也保障了员工的基本收入。对此,你怎么看?疫情催生的“共享员工”会否成为未来趋势?
“一旗谈”6名学员精彩发言集锦
(2020.03.04)
“一旗谈”每次讨论后,旗帜训练营会根据学员发言情况,选出6名学员的精彩发言,进行收集汇编,并发给所有学员。请大家积极发言,争取自己的发言被选入前六。3个月后有惊喜
哦!!!!!!
学员1
用工方式迎来了“共享”的曙光
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战正酣,按照国家联防联控机制的统一安排部署,分级分层分流的措施行之有效,大批紧缺急需的医疗物资、生活用品的产能逐渐扩大,成为抗击疫情的“根据地”和“大后方”。但是,规模以上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也面临着“用工短缺”的棘手问题,服务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复工复业仍节奏缓慢,进而造成了企业生产用工缺但服务业用工有剩余的不平衡现象。安徽合肥先行先试的“共享员工”的新兴用工方式及时有效,既能服务当前,又能惠及长远。
“共享员工”方式有助于缓解当前矛盾,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保障抗击疫情的产品供应。一方面,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业的大好时机,工业企业开足马力、抢抓市场机遇,扩大产能奉献社会,员工聘用是关键因素,“借用”服务业的员工从事于非专业技术的生产活动,能为企业解决用工缺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员工进入到生产车间从事易上手的劳动,企业提供工作机会,能为这些员工增加收入,保障他们的工资待遇。
“共享员工”方式有助于优化社会分工,宏观调配用工资源,惠及社会和企业长远发展。一方面,如果政府加以引导,充分征求员工意愿,优先对口相关联的生产企业和服务业,可以让服务业的员工有机会深入到一线、后方,了解到自己所销售的产品的原理、零部件的工艺流程,进而更好的服务于以后的工作。另一方面,有了对口服务业的员工的加入,生产企业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到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的用户反馈、市场欢迎程度等信息,进而更好地改进和完善企业生产。
综上,我认为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下、市场的供需调配下和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下,用工方式一定会迎来“共享”模式的曙光,并将“普照大地”。
(从“共享员工”的积极意义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语言需要更简练一些,有些条目可以合并。)
学员2
疫情期间,企业用工出现了供需不平衡: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的服务型企业“开工难”、“养人难”,一方面是制造型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助力企业复工,让“没活干”支援“干不完”,在疫情期间采用“共享员工”模式解决了企业、员工、政府三方燃眉之急,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我认为这一创新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
“共享员工”这种“共享经济”模式统筹协调多方资源,不但解决了制造型企业人力不足的问题,同时缓解服务型企业支出成本压力,更提高了待岗人员的收入问题,还盘活了市场经济,达到了扩就业稳流通保民生的目的,跨界合作还可能催生新的业态。政府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帮助企业搭建信息互通平台,主动服务企业,牵线搭桥,支持企业复产,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回暖,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担当。
“共享员工”是特殊时期市场自发形成的新业态、新模式,今后能否走向常态化,究竟能走多远,终究还要取决于市场。
从企业层面来看,“共享员工”模式有益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及专业背景相近的企业之间资源互补,缓解临时性缺工难题,但在跨业态用工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而且“共享员工”模式存在极强的流动性,这与企业和部分求职者稳定性、归属感的理念并不相符,未来也将面临挑战。企业在评估共享员工的可行性的同时也应征求员工的意见。
从监管层面来看,相关部门要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和完善,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尤其是管理制度、保障措施、法律风险与责任归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对技术层面而言,政府搭建信息互通平台可采用大数据去整合各项资源,借助与依靠第三方平台进行管理与维护,借助数字经济的发展,解决资源壁垒,实现供求双方的快速、精准匹配,让劳动力资源得以更有效流动。
(每个点拆出来都很好,合在一起却显得比较乱,层次感不强,在语言衔接上需强化)
学员3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共享员工”这种新型用工模式悄然兴起,有效缓解了有些行业缺少工人,而有些行业员工大量待岗的矛盾与冲突,对疫情期间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个人觉得,“共享员工”模式在疫情期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发展成为未来趋势还需要一定的支撑。一是由于不同行业对员工的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等有不同要求,“共享员工”模式仅能满足一些行业简单、临时的工作需求,“共享员工”模式发展成为未来趋势还需要完善的技术技能培训做支撑。人力资源,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网络等平台,制定共享员工培训方案,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员工明确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培训模式,使员工提前共享知识,共享培训,才能真正达到企业共享员工。二是“共享员工”模式对企业用工需求、员工收入需求考虑较多,但是忽略了劳动合同、劳动保障、福利享受等方面,不利于带动社会积极性,“共享员工”模式发展成为未来趋势还需要健全完善的社会劳动保障制度来支撑。从立法、司法、守法、执法等环节加强对共享员工模式的保障,明确用工模式、劳动权益、福利享受等,使共享员工真正享受到存在感,使共享员工模式越来越完善,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后面几个需要完善的方面很具体,很棒。讨论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的意见再整理归纳一下。)
学员4
“共享员工”有益方面:一是疫情期间,企业和员工都需要生存,可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解决员工工资;二是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群众生产生活,两不误;三是保障群众生活秩序,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完善用工制度和手续,企业间协商好工资支付、社保购买、工伤鉴定、用工培训等各项事宜,以免企业间发生矛盾纠纷,同时也保障了员工权益;二是政府主导,加大用工法律知识宣传普及,正确引导市场秩序;三是政府加强监督,督促企业做好防疫防护,每天检测体温,动态管理员工;四是政府完善共享员工企业用工制度,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大企业复产复工审查力度,复产复工程序上要有针对性。
(有益方面中的二、三可以合并,精简些,可以从企业与社会两方面说,这样就会比较有层次;需要完善的点上:三四条仅仅是针对这次疫情,不具有代表性。)
学员5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了餐饮等服务企业大量员工待岗,制造业企业“招工难”的矛盾现象,“共享员工”这一创新模式的出现恰好有效的平衡了这一矛盾,是值得肯定的。“共享员工”一方面解决了服务业待岗员工就业难问题,保证了员工基本收入。另一方面保障了制造业企业的基本用工,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共享员工”作为疫情期间新兴起的一种用工模式,还有很多值得商榷和解决的问题,比如,员工在被共享期间出现安全事故,责任怎么算,企业对员工的福利该如何保证,共享员工如何有效管理等,要让疫情催生的“共享员工”模式成为一种用工趋势,还需要政府、企业、员工共同发力:
一、完善法律,让“共享员工”有法可依。完善“共享员工”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对于员工的安全等权益和职责要作出明确的规定,理清员工与各服务企业的权责关系,确保“共享员工”在法制轨道内运行。
二、搭建平台,让“共享员工”供需对接。要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的作用,由各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搭建共享员工平台,需要员工的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提交申请和具体要求,员工通过平台申请想从事的行业,平台通过资格审核和筛选,实现供需有效对接。
三、积极宣传,让“共享员工”成为时尚。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线上、线下同步宣传的模式,在全社会营造培植“共享员工”模式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员工和企业参与。
(从整体结构到部分论述,层次清晰,表达上也很流畅。后面的三个举措上没有体现完全。)
学员6
我认为疫情催生的“共享员工”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共享员工”是一种多赢的模式,首先,是稳定了就业,稳定就业就是稳定了民生,稳定才能发展。其次,对企业来说减轻了无法开工还要给员工发工资的负担。对开工的企业来说解决了与人复工的问题。再者,对老百姓来说是享受到企业复工带来的产品和服务。最后,对社会来说是节约了资源,减轻了社会负担。
但是,我们在看到优点的同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潜在的风险,比如员工的“五险一金”谁来发,疫情过去以后员工究竟留在哪个企业,发生了劳动纠纷如何处理等等问题。
一是处理好“上”和“下”的关系。眼睛对上,紧盯政策。积极研究中央在共享经济方面的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学习领会。眼睛向下,收集信息。开展“千干扶千企”活动,组织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对接企业,收集企业在“共享员工”中的难点盲点,整理归纳,分析研判,精细化服务,“一企一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二是处理好“近”和“远”的关系。疫情当前,稳定就业发展经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近处看,“共享员工”在疫情期间的就业稳定暂时解决了,人社部门要制定失业保险,员工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指导性意见,住建部门要协同税务等部门在企业房租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远处看,疫情过后,商务和市场监管等部分要加强对企业的调研,制定政策,协助企业“共享员工”常态化,充分将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同向发力。
三是处理好“外”和“内”的关系。向外学习,走出去,到国内外发达城市学习城市化治理先进经验,结合实际,保持包容审慎的态度,依法依规给新业态一些时间让其充分发展壮大。向内挖潜力,做好营商环境。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服务企业 我们在行动”活动,从学习,检查,审视,整改等方面查缺补差,强化“首问负责制”,每个企业设置一位联络员,做好对企业的服务工作,实现企业“找上门”到政府服务“送进门”的转变。优化行政审批等服务,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强线上云服务,让企业少跑路,数据多跑路。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共享员工”也会成为传统就业的有效补充,和传统就业互惠共生,共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观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比较规整。建议讨论前再多查阅一些资料,这样会了解更全面,这也是知识积累的一个过程,可以课后再总结归纳深挖一下,你完全可以的。PS小标题依然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