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析评价我们刚刚批改过的两篇大作文,是关于坚定文化自信主题。第一篇大作文属于三类文,得分19,第二篇属于二类文,得分26分。第一篇大作文从立意角度来讲,立意太大反而不好写,第二篇从信息共享推动文化传承这个小切口进入,反而更容易出彩。大作文一定要在要求内从小切口来立意阐述。通过批改发现,两篇大作文都有一些语病和逻辑不通顺的问题,这也是大家写大作文的通病。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一篇二类文以上的大作文,不要求大家全篇多么出彩,但是一定要在开头段、每段的段首句、结尾段要保证语言的准确和逻辑的通顺。大家平常练习时写完大作文,要自己至少读三遍,查找语言和逻辑的问题所在,不断提高。
大家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申论成绩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申论问题所在,并且持之以恒的去改正。需要的可以报我们申论1对1批改班。夏老师QQ:3155585464.
问题:
有知名学者说,“当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幅佳作走出高墙深闺,来到寻常百姓中间,虽然它的容颜依旧,它的价值却早已跨越了市场定位,带给百姓的不仅仅是自豪,还有自信,让他们更加坚定地沿着自己民族的道路走向未来。”(见【给定资料6】划线部分)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
要求(1)立意明确,论述透彻;(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0分)
分享文化,复兴民族
(标题略显有点宏达,一般大作文最好立足一个小切口分析)
文化是一种资源,文化是一种涵养、文化是一种智慧。中华五千年来文物资源不断破土而出重建天日,在历史故事中学习总结经验,在民族文化中吸收消化养分,当前我们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都有了巨大的提升。(逻辑关系不通顺,文物资源出土得不出经济文化教育的巨大提升)从小米加步枪到现在的高铁加航母,从过去的一穷二白到现在引领时代,其中主要力量来源是我国具有丰富的优良传统文化。不断学习吸收使我们更加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其主要力量来源就是我国丰富的优良传统文化,引导着我们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经济的转型升级,我们思想理念的落后以及过度保护的错误意识,导致大量的文化资源都封锁在博物馆里不见天日,文化得不到传承,复兴又何从谈起,(改:复兴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应拆除文化的围栏,让文化流入民间、融入社会、融入国家发挥文化的价值(改:拆除文化的围栏,让文化流入民间、融入社会、融入民族骨血,才能更好发挥文化的价值)。 过渡句还不错。
文化流入民间,提高人民思维。博物馆的存在并不在仅仅取决于藏品有多么丰富,而在于人们要有机会看到这个博物馆里的文化(改:博物馆的重要性并不在于藏品的丰富,而在于给予民众机会习得其中的文化精髓),并将摄取到的知识、有助于现实生活(改:迸发出)的灵感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去(删)。当一件件文物亲近人民接受公众的检阅,人民就能不断的从中学习优良传统习俗,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就能不断提高人民的情商,提高人民的智慧(改:当一件件文物走下神坛来到公众眼前,我们就能不断的从中学习先人智慧,提高自身品味,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发扬优良传统风俗)。(一个人)若有幸在众多传承有序、历史和文化价值极高的文物精品中获得滋养,也(删)一定会受用终生。因此文化应流入民间,接受人民的检阅。
文化融入社会,共享文化资源。如今互联网时代,人人可以创新,人人可以创业,但总是缺乏新颖的思维,同行同业的运营方式都大同小异,有些企业甚至直接套用别人运营方式。若将文化融入社会,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放置在到(删)社会的发展当中,用历史的方向感去创新,去寻找未知的道路,共享文化资源,也给各遗存地(前面讲社会,后面突然讲遗存地,比较突兀,建议前后一致)注入了发展活力(改:定会带来思想的碰撞和思维的更新,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如将历史文化打造成文化小镇、发展文化旅游、利用历史故事开拓特色产业等等,(不仅)带动周边的其他商家的运营,(也)带动社会的发展。
文化融入国家(民族骨血,用这个更能体现特点),引领走向复兴。历史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文化是我们的民族自信。我们的国家正面临(处于)两个百年历史目标的交汇期间,我们的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的发展也面临许多的机遇。将文化融入国家(民族骨血),运用历史文化的宝贵的高度去分析未来的问题,运用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才华去面临(抓住)时代的机遇(没说完?)(加:实现两个百年历史目标就一定会如期完成)。
当一件件文物、一幅幅佳作走出高墙深闺,来到寻常百姓中间,虽然它的容颜依旧,它的价值却早已跨越了市场定位,带给百姓的不仅仅是自豪,还有自信,让他们更加坚定地沿着自己民族的道路走向未来。新时代、新格局、新机遇(,)我们只有牢牢的抓住优良的传统文化,将历史佳作融入百姓之中、融入社会的发展之中、融入国家复兴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在新的海洋上劈风斩浪。
分析:标题起得一般,可以改为共享文化助力民族复兴。语言不够流畅,语病较多,表达方式上还需提升,需要继续锤炼语言。中心句比较突出,小论点较为明确,论据比较充实,逻辑较顺畅,整篇文章思想深度不够。其他解析见文中。
得分:19分。
借力信息共享化推动文化传承
(标题不错,直接点名中心思想)
不少文物常年深藏“冷宫”,文物闲置已成一种普遍现象。从文物休眠到传统手艺活几近失传,保护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但当《国家宝藏》把一件件文物被(删)搬上银幕,给我们讲诉它们的前世今生;当《中国诗词大会》热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当歌曲《生僻字》的红遍网络,让我们惊叹于汉字的一撇一捺......这些综艺和歌曲摆脱了枯燥的听说读写、填鸭式的暴力灌输,让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看来文化传承要想突破瓶颈,还需借共享信息化时代这一“东风”。(排比很不错,就是句式有点问题,建议改为:但当《国家宝藏》把一件件文物搬上银幕,给我们讲诉它们的前世今生;当《中国诗词大会》热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当歌曲《生僻字》的红遍网络,让我们惊叹于汉字的一撇一捺时,我们看到的是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用综艺和歌曲的创新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不再用枯燥的听说读写、填鸭式的暴力灌输来传承,而是借共享信息化时代这一“东风”突破瓶颈,不断发扬光大。)而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新青年更有义务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头很棒!)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从深藏于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的268件文物“移驾”首都博物馆,接受公众的检阅,到大批珍贵文物走出故宫,不仅仅是博物馆系统内部的一次完美合作,而且有着更为深广的意义。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一个一流的博物馆并不在于藏品有多么丰富,而在于人们要有机会看到这个馆里大量珍贵的藏品,并将博物馆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去,从中汲取有助于现实生活的灵感。虽然它的容颜依旧,它的价值却早已跨越了市场定位。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我们青少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易经》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它的重要的功能是化人的,是塑造人的,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教导我们做一个合格的人,我们被它滋养,被它洗礼。(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自豪,还有自信。
以共享理念推动文化传承。首先要先加强文化保护,提高资金支持,避免文物损耗。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直播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录像的方式来保存。保护好才能传承。(其次创新载体,以共享推动传承。)各类文化综艺节目,书法画展,文物展出,甚至考古直播都可以让文化艺术借着共享信息时代的“东风”,发掘着他们真正的价值。信息化共享文物,让人们了解它,让它滋养人们。(这一段你想讲怎么做,但是你的小论点没有把握好,只有一个首先,后面的至少应该有1个论点来充实如何推动文化传承,但是我没看到。这一段你的思路有些混乱,很可惜,老师帮你加了一个论点,见文中红字修改)
党的十八大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习的强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藏的真正力量,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分析:整篇文章质量尚可,标题突出中心思想,开头案例排比式点题很不错,很新颖,讲了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也讲了怎么做,就是讲怎么做方面没有写到位,有未尽兴之感。总体上语言比较规范通顺,逻辑明晰,部分语言有问题,需要继续努力,具体修正解析见文中标注。
得分:2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