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旗帜注释:以党的报告为背景,指出基层治理尤其是城乡社区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心。各地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方式,发展社区协商民主,最大程度在社区化解社会矛盾、提供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社区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近年来,北京市推行接诉即办改革,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人民群众幸福为主线来确定发展目标,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来达成发展共识,着力构建社区“微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把事情做到细处,把工作落到实处,探索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旗帜注释:以北京市推行接诉即办改革为例。)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民众生活日常的主要场所,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据相关调研统计,在北京市部分治理类街乡镇中,社区层面的民意诉求已经占群众诉求总量的70%以上。接诉即办改革开启社区“微治理”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依托12345热线及时发现社区居民实际诉求,拓展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渠道与协商方式解决社区范围内各种民生问题,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旗帜注释: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末端,关系着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北京市的数据论证,说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将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至社区,瞄准基层治理短板,让各政府部门围着基层转、围着群众转、围着问题转……4年改革推进下,社区运行网络越织越密实,社区服务也从“最后一公里”向“最后一百米”不断延伸。(旗帜注释:过渡段)
“城,所以盛民也。”只有当城市中每个微观个体的需求、智慧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整座城市的韧性和生命力才能得以充分彰显。每一件诉求背后反映的都是群众的心声,接诉即办改革从“微”处着手,关注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尊重民众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诉求,不断优化社区服务供给内容、标准和流程,积极运用热线平台、“微网格”等新兴技术手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旗帜注释:“城,所以盛民也。”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近2000年前如是解释:民,乃城之本。在人的各种需求中,安居乐业是最核心的元素,更是幸福的底色与基石。因此接诉即办改革从“微”处着手,关注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尊重民众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诉求,不断优化社区服务供给内容、标准和流程,积极运用热线平台、“微网格”等新兴技术手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在推动居民诉求快速解决过程中,尤其是涉及物业管理、胡同停车、垃圾分类等老百姓的“身边事”时,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通过协商、议事和定期召开专题会等形式,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进来,就能实现政府职能部门、物业企业和驻区单位等多方资源的有效链接,尽可能做到各类小问题、小矛盾“不出社区”。及时吸纳和疏解民众诉求不停步,工作机制探索也无止境。做好做精社区“微服务”、畅通社区“微循环”,“社区连心日”“及时办”“拉家常”和“走动式工作法”等新探索值得鼓励并不断升级。(旗帜注释:从基层治理主体看,不再是单一的行政管理,而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等多主体参与的系统治理。更加注重社区规划和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为公众参与提供交往、娱乐、议事、服务等公共空间;注重村(居)民自治的实现形式,为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完善常态化、实操化的机制建设;积极发展面向社区的社会组织,推动小区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融合,并通过发展基层社会工作站、社区教育等提升居民理性沟通和协商议事能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接诉即办改革是社区“微治理”的有效实践,全面提升了社区精细化服务管理能力,有力夯实了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实践永无止境,持续推进接诉即办改革、做好社区“微治理”这篇大文章也需要从细处着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旗帜注释:接诉即办改革的意义:是社区“微治理”的有效实践,全面提升了社区精细化服务管理能力,有力夯实了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
发挥党建引领把关定向的作用。社区治理多是针对停车难、买菜难等“家长里短的小事”,但每件都与社区居民利益直接相关,矛盾点多。因此,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继续以接诉即办诉求机制为抓手,认真梳理社区居民问题诉求,合理确定“微治理”的事项范围,规范工作流程和标准,完善协商议事平台,整合社区资源,加强对社区“微治理”的全程指导和督促,最终达到各方均认可的治理目标。(旗帜注释: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对策一:发挥党建引领把关定向的作用。认真梳理社区居民问题诉求,合理确定“微治理”的事项范围,规范工作流程和标准,完善协商议事平台,整合社区资源,加强对社区“微治理”的全程指导和督促。)
聚焦社区民生高频问题。社区是民生问题高度叠加的场域,涉及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多个领域。聚焦高频共性的民生问题并及时高效地加以解决,是社区“微治理”的工作重点。要及时瞄准人民群众热点难点问题,针对群众普遍反映量大的突出问题,聚焦职责交叉、亟须改革的难点问题,采取“每月一题”等专题治理方式,全面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通过前置分析预判问题类型集中破解。(旗帜注释:对策二:聚焦社区民生高频问题。及时瞄准人民群众热点难点问题,针对群众普遍反映量大的突出问题,聚焦职责交叉、亟须改革的难点问题,采取“每月一题”等专题治理方式,全面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通过前置分析预判问题类型集中破解。)
加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当前,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例如,完善居委会、业委会、业主、物业服务企业和社会单位共同参与的“五方共治”机制,有效协调社区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推广“小院议事厅”“一书三单”机制等做法,健全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协商议事机制、凝聚治理共识;将现代信息数据技术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加强社区数字化智慧化建设,着力打造“诉求解决、主动服务、群防群治”三位一体综合化网格工作模式。(旗帜注释:对策三:加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借鉴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完善居委会、业委会、业主、物业服务企业和社会单位共同参与的“五方共治”机制,有效协调社区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推广“小院议事厅”“一书三单”机制等做法,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数据技术与基层治理,加强社区数字化智慧化建设,着力打造“诉求解决、主动服务、群防群治”三位一体综合化网格工作模式。)
B-金句背诵积累
1.治国安邦,重在基层。
2.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民众生活日常的主要场所,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3.做好做精社区“微服务”、畅通社区“微循环”,“社区连心日”“及时办”“拉家常”和“走动式工作法”等新探索值得鼓励并不断升级。
C-出题方向预测
1.2018年11月17日辽宁省从区县事业编人员中考录机关公务员笔试题
材料内容为W区的社区治理。大意如下:
城填化进程中,社区里住了大量农村转移人口,有很多人闲置在家,也有部分居民没有工作,居民区中居民倒拉圾不便,需走很远,还有下雨天道路积水等类似问题。
社区停车不便,没有停车位,堵车,停车出不去,社区中没有文娱活动室和阅读室,老年人跳广场舞影响大家休息,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差。
社区市场管理混乱,商人占道经营,不方便行人出入。社区工作人员去管,居民也不听。
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W区社区治理存在哪些问题。120字内。(12分)
问题2: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280字内。(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