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遴选提示:十年,汶川地震十年。这篇文章没有动情的细节,有的是论点的起承转合,开头引论,用四个分论点分明阐述抗灾中的力量。
一幢幢新楼巍然耸立,一条条道路平坦宽阔,一个个宁静的村寨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张张笑脸绽放在校园田间,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经济欣欣荣荣,社会和谐稳定。(旗帜遴选提示您,这是大作文开头方式中的排比场景描述法,值得学习借鉴。)这是今天的四川汶川,置身其中,抚今追昔,仿佛能从今天的宁静祥和中听见十年前的天崩地裂与随后的改天换地。十年不长,抗震救灾、团结奋斗犹昨日;十年不短,自强不息、一日千里向未来。
抗灾彰显我们党领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人民生活出现苦难、民族生存出现危机时,中国共产党总是冲在最前面,带领中国人民跨过一个又一个险关,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关键就在于有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无论是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还是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中南海始终直通人民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抗灾彰显我国制度优势的力量。自然灾害什么时候发生、有多大的破坏程度?人类无法完全预知和阻止。但灾难发生后如何动员社会力量有效抗击灾害和恢复重建,则考验着一个政党、一个政府的能力,考验着一个社会制度的优劣。中国在汶川地震救灾和重建中的卓越表现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具有集中性、效率性、协调性、联系性等特征,能够高效地汇聚民智民力解决各种问题。从汶川特大地震到芦山强烈地震,包括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发灾难,救灾和重建都及时、高效、有序地开展,一次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一次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协同、高效有序的特性。
抗灾彰显我们民族精神的力量。总有一种力量在灾难中赫然挺立,总有一种精神在险阻中熠熠生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就是诞生于汶川地震中的抗震救灾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卓然屹立。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的讲话中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那就是伟大创新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中华儿女在灾难中紧密团结、共度艰险。“可乐男孩”“最美女警”“敬礼娃娃”等感人故事,诉说着中华儿女一家亲的温情大爱。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由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的磅礴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抗灾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人类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上,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提供资金、物资、人员、装备等各方面的援助,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66个国家和16个国际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向我国提供了资金或物资援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因为人类共同面临着自然灾害,还因为人类共同面临着诸多需要携手解决的问题。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交通通信等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在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地球村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人类的进步发展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团结奋斗,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走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