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媒体形态、舆论格局迅速变革的时代。
报纸和网站还在琢磨受众喜欢什么内容,算法推荐却迅速赢得了大量用户;各大新闻客户端还在比拼下载量,微信小程序已经悄然上线;微信微博集聚了大量人气,抖音、快手却抓住短视频的风口起飞……媒体技术的变革,重塑了新闻产品的生产与分发,也重构了新媒体的内容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强调,要“深化改革创新”“改进宣传报道”“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这是对人民日报的要求,也是对主流媒体的要求。面对全媒体时代,我们需要用主流价值纾解“算法焦虑”、用社会责任规范“内容生产”、用优质平台凝聚“众人之智”,以更多更好的正能量、主旋律内容供给,让舆论天空更清朗、舆论生态更健康。
——编者
短视频只有15秒,随手刷刷,大量现场信息纷纷涌来;读了两篇家具市场分析文章,许多关于装修指南、房屋设计的推送,接踵而至……如今,借助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技术,信息传播的效率和精准度大大提升。甚至有人认为,在博取眼球、争夺流量上,当下已经进入了一个“比拼技术的时代”。
有国外研究机构统计,智能手机用户每人每天要看150次手机,除了睡觉,平均每6分钟看一次。这意味着,对用户时间和注意力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流量焦虑”;而智能推荐改变原有分发模式,又带来了“算法焦虑”。流量焦虑之下,各种“哭晕体”“震惊体”频现,偏激观点、浮夸文风令人不适;算法焦虑背后,则是所谓的“推荐阅读”助长了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的传播,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恶搞烈士、侮辱英雄的内容。
一种观点认为,算法没有价值观,不应把问题归责于技术。然而,即便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如何使用技术、传播什么内容,同样体现了技术使用者的价值观。可以说,每一种技术架构、每一行代码、每一个界面,都代表着选择,都意味着判断,都承载着价值。比如,用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精准推送,本身就包含这样的价值观念:用户偏好的就是好的,平台的打开率比一切都重要。短视频平台上,“精选”的内容能获得更多关注,然而什么样的视频可以被“精选”,同样隐含着产品开发者的价值选择和利益诉求。可以说,算法也是价值表达,技术也有价值属性。
现实中,一些互联网信息平台确实在内容审核上下了大力气。某信息聚合类APP的员工中,内容审核团队几乎占去了一半。但“偏轨”问题一再发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内容的生产靠“众包”、内容的分发靠算法,这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既缺少“总编辑”,也缺少“把关人”,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生产和分发一旦“去编辑化”,审核团队人再多,也无法应付海量内容。而如果媒体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也难保导向。
技术承载着价值,决定了它可以也应该成为主流价值的载体。比如,在决定给用户推送哪些内容时,不但要考虑用户的个人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各取所需”;更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技术不是号称中立、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应该成为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入口。
重视技术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更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学会“驯服”算法、驾驭技术。算法的优势在于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这也启示主流媒体,不能再“埋着头”创作、“仰着头”传播,而必须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上线,一时应者云集,主流媒体、党政机关、优质自媒体等纷纷申请入驻,正是因为“在主流价值驾驭之下的”算法,让人既看到了技术,更看到了媒体的责任和价值。
另一方面,面对算法焦虑、流量焦虑,主流媒体也需要保持内容定力。那些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内容,往往自带流量,在收获关注的同时收获认同。技术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中造成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增强主流价值的供给来纾解。“我的军装照”H5浏览量突破11亿次,超过1.55亿用户参与互动;世界博物馆日的短视频3天播放1.18亿次,相当于大英博物馆2016年全年参观总人次的184倍。当以主流价值为底色的内容产品,插上算法分发的翅膀,将获得更强大的传播力,让正能量、主旋律的声音更响、传得更远。
心理学上有个“嗑瓜子效应”。说的是人们嗑瓜子时,之所以一颗接一颗停不下来,就在于瓜子仁容易吃到,正向激励来得快,人们乐于行动。今天,技术让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容易尝到信息的“瓜子仁”。但真正优质的内容,往往需要艰辛的探索、细致的打磨。我们需要这样的耐心,也需要有价值关怀的技术,共同营造健康、活跃的新媒体内容生态。(人民日报评论部)
用社会责任导引“内容创新”(人民观点)
——构建健康活跃的新媒体内容生态②
凝结在信息流之上的观念、思想、价值,让一条转发,与一枚流通的硬币有了本质的区别。内容并非普通商品,不仅有“劳动价值”属性,更有“社会价值”属性
全媒体时代,“万物皆媒”,让新媒体内容的创业与创新无处不在。
辩论选手走下擂台传授“好好说话”的方法,时尚博主将美妆经验打造成网络课程,15秒手舞足蹈的短视频带火了一大批“神曲”……从“社交+内容”到“电商+内容”,从用户生产到聚合分发,从文字、图片到短视频,创新创意在不断改写新媒体的内容生态。在互联网发展中,内容一直处于风口位置,内容创新丰富多彩,内容创业方兴未艾。
你喜欢看足球,我对军事感兴趣,而他是影迷,差异化的需求催生分众化、对象化的传播,推动了市场细分,让更多内容供应商应运而生。无论是直播热还是短视频热,无论是“军装照”走红还是故宫成“网红”,精彩的创意被市场一次次认可,正是因为它们回应了用户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从生产者角度看,这离不开内容赋值与原创保护。前些天,微信升级打赏功能,直接打赏作者更好地呵护了原创热情。知识问答平台上,答题牛人因分享“干货”实现收入分成;直播平台上,不少草根歌手有了又一处人生出彩的舞台。知识“无价”变为知识定价,内容免费变为内容付费,中国互联网内容创业正迎来黄金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从生产到消费,内容创新创业也都面临挑战。一方面,一些内容供应商为吸引眼球,刻意迎合低俗需求。色情、暴力的擦边球仍然活跃,甚至将青少年也卷入其中;而平台的流量争夺,更助长了这些内容的盛行。另一方面,一些新媒体作者偏离做原创的初衷,沦为“伪创新”,比如以“洗稿”的方式当起“知识的搬运工”。凡此种种,都与内容创新创业的本意格格不入,降低了新媒体内容的社会评价,影响到舆论生态的清朗健康。
不管是从自身发展看还是从社会影响看,新媒体内容生产的治病祛疾、强身健体的药方,都在于“责任”二字。时代确实在为内容赋值,但内容并非普通商品。自媒体作者的个人产出也好,聚合平台上的热门内容也罢,它们不仅有“劳动价值”属性,更有“社会价值”属性。正是凝结在信息流之上的观念、思想、价值,让一条转发,与一枚流通的硬币有了本质的区别。换句话说,鼓励内容创业的百花齐放,不等于支持内容市场的泥沙俱下。内容创业者在时代风口上受益,就应该为自己的影响力负责。
中国已拥有全球最活跃的数字化投资和创业生态系统,这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7年的一份报告中的论断。与这样的“创业生态系统”相匹配的,应是更健全的“责任生态系统”。因为互联网的平台效应,现在已不再仅仅是“文责自负”,刊发的平台、传播的渠道,都要为内容担上一份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只有同时强化个人的内容生产责任和平台的审核把关责任,才能让创新行稳致远。
细化制度与规则、强化监督管理,是责任落地的第一步。快播案的审判,让人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所谓技术中立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挡箭牌;而在对违规违法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直播短视频平台的一系列清理整顿实践中,平台的审核管理责任也被更好地制度化了。与此同时,树立内容创新的行业标杆同样重要,主流价值应该成为旗帜,主流媒体应该成为榜样。人民日报搭建了“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在创刊70周年之际又发布了“人民号”,正是希望把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细化为平台中具体可执行的规则与机制,推动创新、创业中的自律与自觉,对行业形成导向和引领。
网络空间存在“尖叫效应”,哗众取宠的内容容易引起围观,但做有意义的“爆款”,才应是每一个内容提供者的追求。以“有意思”的方式生产“有意义”的内容,以“有态度”的方式传播“有热度”的信息,才能构建健康活跃的新媒体内容生态,用丰富多样、积极健康的产品,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为公众的美好生活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