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分析】
名言警句类综合分析题也是常见的面试考题类型之一。对于名言警句,通过字面的理解,大家都能知道大概意思,但想要答出深意、答出层次、答出亮点,就不容易做到了。对于此类题目,要注重审题,化繁为简,注重日常积累,关注时事热点,答题时尽量向自己熟悉的方向靠拢。考生可参照此篇材料学习。
汉代刘安《淮南子·说山训》中有一段话:“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意思是,有只鸟即将飞过来,把网张开去捕捉,捕到鸟的只是一个网眼。现在用一个网眼去捕鸟,那就永远也捕不到。
“罗之一目”与“一目之罗”,虽然都是“一目”,却有根本区别。前者是局部置于整体之中,后者是局部脱离于整体之外。“得鸟”与“失鸟”的结果表明:局部在整体中才会发挥作用,否则就失去作用。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有些事物看似很重要,却不可孤立发挥作用。同样,有些事物看似不重要,但也不可或缺。像影视剧中的配角、运动员中的陪练、航天员中的“备份”,他们虽然没有成为聚光灯下的幸运儿,却成就了主角、主力和首选。由此可见,除“得鸟”的“一目”之外,其他“罗”中之“目”,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分析:此两段可能作为综合分析题的题干,考察考生的看法。)
唐代诗人周昙在《咏史诗》中写道:“定获英奇不在多,然须设网遍山河。禽虽一目罗中得,岂可空张一目罗?”无论是网罗人才还是干事创业,是“设网遍山河”还是“空张一目罗”,都反映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意味着能否谋全局、抓全面。廖俊波在任政和县委书记期间,用了短短4年就让这个贫困农业县从“省末位”跨入“省十佳”,正是因为他坚信“摆脱贫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坚持抓好农业农村的基础上,致力于整体上的突破。实践中,攻克每一难关、战胜每一艰险,都会涉及多种因素,工作从来都是系统的,办法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全局筹划、全面发力,才会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快步向前。
(分析:其他诗人的诗句,以及贫困县的例子,都是需要平时积累的素材,需要考生了解。根据自己的积累情况,将名言警句与系统工作思维和全面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论点。)
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干事创业、改革攻坚,关键是“全局在胸”。解决深层次问题、多方面矛盾,需要观照更大的“罗”、统揽更多的“目”。比如优化企业服务,不能片面依靠优惠政策,而是全面营造公平、有序、竞争的营商环境。又如,抓好审批服务,不只是减少窗口的问题,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全面推动服务理念、制度、作风等系列变革,才是治本之策。
(分析:毛主席与习主席的讲话,都是需要考生了解记忆的素材。除了阐述大方向的工作方法,还要落实到具体措施,例如此段的优化营商环境及放管服改革。)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成效如何,根本在于能否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能否齐抓共管、形成“一盘棋”。现实中,有的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想单线突击、局部改善。有的人“烧自己的火,热自己的锅”,只顾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这样一来,所做的工作皆成了“一目罗”,好举措难推进,好政策难落地,造成改革“中梗阻”或“末梢堵塞”。
(分析:如果感觉自己的回答不够丰富,可以再加一段反面影响,用排比举例的方法,增加自己论点的说服力。)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时刻保持“岂可空张一目罗”的自警自省,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将各项重大举措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谋定而后动,改革定能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
(分析:最后提高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结合题目,适当展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