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分析】
关于行人闯红灯抓拍、游客乱扔垃圾等等社会不文明现象是面试考察中经常会涉及到的考题。而且我们要透过这些现象来分析,这些现象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层面;还涉及到社会治理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完善社会治理、如何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面试考察中经常会考察到的点。所以对于这两方面的材料大家要熟悉,对于一些语句、例子要熟记,方便考试时可以直接组织语言可用。
近日,北京市首套“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在通州区上岗,路口大屏幕“直播”闯红灯的行人,引发热议。
在社会治理中,不少地方都有类似做法,用以警示行人闯红灯、车窗丢物等“轻违规”现象。以“微处罚”应对“轻违规”,能否根治顽疾?本期微议录,我们选编三篇读者来稿,为破解公共治理难题建言献策。
——编 者
(分析:有可能直接作为面试题目考察!)
确保目标导向
行人闯红灯被抓拍并进行现场直播、违规了必须“晒”在朋友圈集赞……这些比较直接、兼具创意的微处罚措施,让隐蔽的陋习暴露在众人面前,使不少人感觉“不好意思”。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起到不错的警示效果,但要根治顽疾还需确保目标导向。
形式各样的轻违规现象,实则折射出认识不足的“重灾区”。随心所欲的行为习惯、蒙混过关的“不拘小节”、边界不清的越规逾矩,都容易扰乱社会秩序。
(分析:直接分析问题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这也是面试答题中常用到的思路)
轻违规的人多了,就变成了公共治理难题,很多违纪行为还具有反复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征。这就意味着,构筑现代公共治理体系,不仅需要以富有智慧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治理理念化解问题,也要有贯穿始终的有的放矢,避免处理手段上的哗众取宠。
(分析:从公共治理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对有些语句要熟记,比如现代化治理理念,这都是涉及社会治理的万能语句)
由此可见,曝光只是手段,培养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和规范习惯才是最终目的。方式方法求新,实施效果更要求实。不止于戳中一时一刻的痛点,不止于“不好意思”的短时效果,从直面陋习再到痛定思痛、涵养规则意识,才能让微处罚入脑又入心。
(分析:这里可以进行引申,引申到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重在把握分寸
面对闯红灯、乱插队、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等轻违规现象,法律规定有时“捉襟见肘”,道德约束也会“有心无力”,由此造成违规成本低、发生频率高、治理难度大的痼疾。从约束行为、规范秩序的角度来说,微处罚不失为一种有效办法。
(分析:用这种语句开头,然后转折说问题是面试中“欲扬先抑”方法中常用的方式)
但是,轻违规的微处罚,操作起来也要行之有度。其实,微处罚的“微”字,强调的就是重在把握分寸、掌握火候。轻了,难以有效矫正;重了,难免引起逆反。无论是运用技术的手段,还是发挥制度的力量,都是通过精微的设计、细微的动作、入微的力道,让执法处罚兼具了刚性与柔性,让人知错能改,催人向上向善,既达到纠治的目的,又起到警示的作用。
(分析:划线的语句非常好,比如面试中考到对乱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或者乱摆摊等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怎样处理的时候,你可以举微处罚的例子,然后阐释这段话,会是面试中的亮点!)
给轻违规以微处罚,并非轻微之举,随意不得、马虎不得。只有在适应范围、执行尺度和操作程序等方面,做到持之有据、精准施策,才能实现动机与目的统一,让微惩罚取得大效果,使轻违规得到有效治理。
(分析:关于微处罚或者行政执法、行政处罚的万能语句,熟记!)
像绣花一样精细
轻违规治理的难点之一是违规成本低、数量多,比如面对一群人闯红灯过马路,执法者难以管理,给人“法不责众”的错觉;难点之二是违规情节轻微,不适用“重典”,批评教育式处罚效果不佳,难成威慑。
各类微处罚聚焦这两大难点,用技术手段确保执法必严、违规必究,用创新手段施以惩戒、对症下药,让人红脸出汗又不失人性化,是一种新颖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
(分析:对微处罚进行肯定分析!)
在肯定此类探索的同时,还需仔细考量其经济成本、行政成本,综合运用宣传教育、志愿执勤、现身说法等手段疏堵结合,培育遵纪守法的行为自觉,共同促进管理成果长效化,避免微处罚成为昙花一现的“噱头”。
(分析:面试中可以对其他手段进行详细阐释一下)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理顺城市的毛细血管,就不能忽视轻违规的现象,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有利于文明习惯养成、文明素养提升、文明氛围构建。治理手段要在实践中持之以恒、耐心打磨,不断凝聚治理智慧,创新治理举措,才能根治顽疾,共创城市文明。
(分析:关于对城市文明、城市管理的万能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