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体系”,提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产业生态化是指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特定区域空间内产业、生态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紧密融合、协调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消除环境破坏,协调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化是指依据生态服务和公共产品等理论,将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特殊资本来运营,实现保值增值,按照社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将生态服务由无偿享用的资源转变为有价值商品和服务。
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有着现实的需求。产业经济发展要投入大量生态环境资源,可能造成生态污染与环境破坏,会反制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面,产业经济发展可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大量资金和设备,反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提高。同时,我国疆域幅员辽阔、环境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成为现实迫切需要。两个主体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破解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有助于将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提升;有助于开展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
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需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提高意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总的来说,要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绿色发展观;要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和内生动力;要始终把握生产全过程的绿色化、生态化,形成两个主体实践的途径、约束和保障;要始终遵循两个主体自身的发展规律,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具体来说,首先需要规范监督管理,科学划定红线。科学设定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更高要求的监管监测体系。为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提供信息支撑、监测预警;区域发展战略、产业优化布局,评估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持;试点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统计和监测监管,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考核评估、离任审计、终身追责提供依据和标准;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标识认证等公共服务,保障生产全过程有效监管。其次,需要加强政府引导,激发市场活力。完善顶层设计、指导性意见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要创新体制机制,明晰产权,建立生态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制定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统一标准和品质规范,实行标准化生产;规划产业政策导向,鼓励企业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引导企业投身生态产业建设;企业要找准市场,利用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供适度和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三,需要借鉴成功经验,探索发展模式。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各部委设立的示范区和先行区,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为产业生态化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成功模式。江西的生态资源市场化运作,浙江余姚・慈溪水权交易,贵州铜仁充分利用水生态的优势引入农夫山泉,六盘水利用竹林生态开发竹根水等实践证明,以企业化、市场化为核心的生态产业化,为生态建设弥补资金,为生态效益提升竞争力,为农民创造就业和收益,为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能,探索了“造血型”道路。最后,需要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生态服务认知。形成“生态+”的消费意识,让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者愿意并且能够支付;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有效协调的监督机制,为健全两个主体建立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体系打下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