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近日,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正在征求意见,引发了广泛争议。这部法律通过后,农民不按规定种植将被视为违法行为。
草案第十三条规定,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根据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目标任务,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第六十二条规定,种植不符合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要求作物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可以不予发放粮食生产相关补贴。
对于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按照违法种植面积处每平方米五元以下罚款。请你就这一热点,谈谈在自己的看法。
老师总体点评:
本期一旗谈”的热点讨论,老师在布置时,有一定的陷阱。在本题第一句,近日,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正在征求意见,引发了广泛争议。这部法律通过后,农民不按规定种植将被视为违法行为。那么这一题的争议点就是,不种粮视为违法,是否有可能合理,为什么不种会视为违法(大家都知道是粮食安全)。后面的草案内容,其实都是迷雾弹,大家要学会区分。很多案例分析也是这样,文中会有大量法律原文,但实际可以“忽略”,要学会辨别。各位学员,本周依然表现很棒,下期我们继续!
366全年班学员讨论
风之谷学员:
悠悠大事,吃饭为先,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是农业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基础。
当前我国粮食领域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装的是中国粮。但还存在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结构有待优化、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
为此: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持占补平衡。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合理划分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构建农民种田赚钱得利、地区抓粮担责尽义的工作机制;
三是推动种业振兴,积极培育种源,培养短生育周期、高产、耐盐碱、抗倒伏等作物;
四是推动风险防范。加强农业灾害信息普查和监测测,及时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宣传推广农业保险;
五是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开发适合各种应用场景的农机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六是提高减损能力。在收割、运输、储存等环节都要加强减损能力;
七是树立“大粮食观”,坚持农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动物植物微生物并举的大粮食观,丰富粮食结构。
学员想吃: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从划定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到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无不体现出国家对粮食安全以及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而在我们身边,个别地区为发展经济,破坏耕地占补平衡的事情时有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的出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草案对农田种植作物的规范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当前很多土地在经过流转后,承包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以耕地种植苗木、花卉以及经济作物等情况时有发生。该法令通过压实属地政府责任,加强督查力度,最大程度起到了保护耕地的作用。
但同时,该草案在实际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保障面较窄。与不按规定种植作物相比,土地撂荒、违规占用耕地等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应当在找回耕地等方面下功夫。二是执行过程容易一刀切。在草案执行的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为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存在一刀切的情况,容易造成群众对法律政策的误解,引起矛盾纠纷。因而在执行过程中,应当发挥地方政府主体作用,加强保护耕地宣传,维护社会稳定。三是激励力度不够。现如今土地撂荒往往更多的是由于粮食价格较低。有群众反映过,一斤小麦卖出的价格还买不到一个馒头。虽然有农业补贴等各项资金扶持,但仅靠种粮食难以维持正常生活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扶持,通过提高粮食价格等措施激励群众种植的积极性。
学员ying:
该草案的出台,强化了我国粮食安全领域的法治保障,提供了制度遵循,意义十分重大。
之所以产生热议,是因为其中部分条款显得不近人情。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一是网上流露的只是部分片段,断章取义可能性极大,存在误导人的可能;二是当前国际形式严峻,中美交恶,部分异份子恶意引导舆论,阻碍政策落实;三是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出面回应群众,导致热度发酵。
我认为,要想平息热议,加快推进法案落地,
一要广泛征求意见。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无党派人士、农民、企业等方面的意见,做好梳理和分类,加快细化、优化粮食安全保障法案。
二要加强信息公开。实行法案制定全过程公开;由农业部门牵头,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群众关切。
三要强化舆论引导。强化新闻平台监管,对恶意引导舆论的帖子及时删除;对引发重大负面影响的个人进行约谈、教育、处罚。
四要营造良好氛围。开展“最美农民”评选,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大力传播优秀农人的大爱故事,为法案落地营造氛围。
学员孔小白:
手上有粮、心中不慌,古往今来粮食往往是兵家要塞,中国作为14亿人口多泱泱大国,粮食安全当之无愧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出台,一是高屋建瓴夯实顶层设计基础。意味着从制度层面、执行层面、监管层面规范了种植品类、用途管控、要求等,必将保障农产品保供任务,为基层种粮提供了方向遵循,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规范指引。二是紧贴民情保障种粮安全。该法律紧贴民生,从农产品保供目标任务出发,既促进了保供任务完成,又加强了统筹调配,极大统筹了量、质问题。三是刚性约束强化执法保障。当前混种、乱种现象屡见不鲜,法律通过后将不按规定种植视为违法,这极大程度规范了种粮行为。该法律将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任务,违法的处罚形式、内容,提高了违法成本,实现“无人管”到“有人管”“严格管”,推动基层规范种粮。在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出台后,实现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这一伟大目标,推动我国粮食安全更上一层楼。
学员尔水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证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出台,一方面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另一方面为基层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执法权利,使保障粮食安全政策更好的落实落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保障粮食安全,除了出台相关法律,还应从多方着手。一要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粮食安全保护责任,严格考核、终身追责,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二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稳定农民预期、降低生产风险。三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学员君子木兰:
仓禀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一为农民依法种植拉紧了最严格的底线。藏粮于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对不按规定者予以处罚,无疑为保障“藏粮于地”拉紧了最坚实的底线。二为激发内生动力提供了最有效的源泉。只有各党员干部、农民群众从思想上认识粮食安全重要性,提高内生动力,才能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粮食安全法,从根本上提高了党员群众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视,激励其不断以身作则,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源泉动力。
为更好贯彻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发挥其最大效果,一要守住市场价格民生底线。要建立健全基本粮食及重要粮食产品价格机制,实时动态管控粮食价格波动,保障种粮收入,稳定价格预期。二要调动科技人员内生动力。要加大科技特派员输送力度,引导技术人员聚焦种业安全等领域创新研发,深化以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藏粮于技”战略定力。三要压实党政同责地方责任。要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高度的紧迫感、坚实的责任感投身于粮食安全事业,加大主产区支持力度,汇聚基层力量。
学员一轮红日:
对于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说,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守好十四亿人民的粮袋子至关重要。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出台,将很大程度上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确保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人的饭碗老老常在中国人的手里,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在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中规定,耕地主要用于粮食、棉、油、糖、蔬菜、农产品及饲料生产将更大程度上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立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目标任务,加强耕地用途管控十分有必要,有利于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对于农民种粮,党和政府要鼓励积极性,可以采取发放粮食补贴等相关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于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违法种植面积处每平方米五元以下罚款,要注意采取政策解释、鼓励引导的方式,同时要注意因时因地制宜,在粮食主产区、平衡区、输入苏不能简单一刀切,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确保立法科学民主。
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多措并举来提高粮食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一是增强科技支撑。要通过科技赋能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用现有的耕地获取更多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
二是保障种子安全。种子是粮食安全的芯片,要加大育种研究,良种繁育,更好的解决农业缺芯之痛。
三是严控耕地面积。要守住耕地红线,在划定“三区一线”时合理区分用途,保证农用地转非农用地,统筹用好农村撂荒地。
四是守好粮库安全。要加强审计监督和外部监管,避免粮耗子监守自盗,严厉打击粮食领域贪污腐败等不法行为。
学员青君: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事关人民生计与国家安全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然而,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民纷纷入城,加之种粮收益不高的原因,当前部分农村出现了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甚至撂荒的情况,对粮食安全构成重大挑战。
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以专门法律的形式,专设“耕地保护”一章,规定耕地的主要用途、种植者义务以及监督机关的权责,是对总书记与党中央关于粮食安全有关决策部署的有力落实,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依据与遵循。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一要及时反馈确保善法善治。各地要对草案加紧研读,以大食物观统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以及地方实际,对草案提出修改意见,确保法律出台的全面性与正当性。二是结合实际完善立法。在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出台后,各地应当紧抓学习,对于地方特有问题,可以出台地方法规或单行条例等予以完善。三要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地要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方式,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结合宣讲团送法下乡等行动,确保粮食安全保障法“飞入寻常百姓家”。四要压实责任严格执法。各地政府以及农村农业部门要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认真贯彻落实粮食安全保障法,严格依法履职,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守牢粮食安全红线。
学员小帆: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粮食安全保障草案》出台一方面是为了保障国家基础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为了宏观调控粮食产出比例,改善因粮食种植周期而造成的供需不均衡。
然而,仅仅依靠法规来引导农民优化农产品种植品种是不够的,仍需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共同挖掘农业发展潜力,保障农民增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
一是要认真调研,因地制宜,做好耕地系统规划。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是摆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问题。要通过系统集成,统一规划,精准把握粮食种植方向。要用好人财物,选聘农业、统计、规划类专业人才,利用无人机、ai 技术、5g 技术,将土地规划做实做细做透;要深入田间地头,挖掘地方土地优势,利用资源禀赋做好规划,不能坐在办公室画蓝图,脑门一热定规划。
二是要深化土改,优化制度,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现阶段我国农村出现常住人口少,土地荒废严重现象。提高土地利用率,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势在必行。推动农村闲置土地流转,将小田地并大田地,打造高标准农田,减少土地种植边际成本,提高种植收入。
三是要利用科技,推广农技,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种粮能赚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推广高品质,高标准,稳定性强的种子,提高单位亩产总量,保障粮食质量。加强与高校,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强化公益服务功能。利用新型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产业链机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