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要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展其长,你怎么看?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让 “看得见的手” 与 “看不见的手” 各展其长,既是遵循技术创新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防范风险、释放 AI 价值的关键,我从三个方面谈谈理解:
第一,“看不见的手” 是激活 AI 创新活力的原生动力,得让它充分 “动起来”。
市场机制的核心,就是靠供需、竞争和价格信号,把资源引向效率更高的地方。在 AI 领域,很多突破都是市场推着走的 。互联网企业想提升用户体验,就优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让智能助手更懂人话;制造业企业想降本增效,就研发工业机器人、智能质检系统,替代重复人工。虽然市场有 “逐利性”,但正是这种对效率的追求,逼着企业突破技术瓶颈,让 AI 从实验室概念变成服务千行百业的工具。要是没有市场自发探索,光靠行政推动,很可能出现技术与需求脱节的情况,也就没有如今 AI 技术百花齐放的局面。所以发展 AI,首先要激发市场活力,给企业、科研团队足够空间去试错、去创新。
第二,“看得见的手” 是守住 AI 发展底线的保障,要让它精准 “管到位”。
AI 是把 “双刃剑”,能带来医疗诊断更准、政务服务更快的红利,也可能出现数据泄露、算法歧视、就业冲击等问题。这些风险单靠市场解决不了,必须靠政府兜底。一方面要定规则,比如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数据安全、算法透明度要求,告诉企业 “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防止技术 “野蛮生长”;另一方面要补短板,针对芯片、算力底座这些市场 “不愿投、不敢投” 的核心技术,通过财政补贴、科研专项给予支持。就像自动驾驶,之前卡在责任认定难题上,后来政府牵头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才为技术落地扫清制度障碍,这正是 “看得见的手” 该发挥的作用。
第三,“两只手”协同发力,才能实现“创新”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市场和政府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配合着干:市场负责 “探路”,通过试错找到最有潜力的技术方向和应用场景;政府负责 “铺轨”,通过定规则、提供公共服务,给创新创造稳定环境。比如 AI 伦理治理,一开始企业在实践中发现人脸识别有隐私风险,提出了问题;随后政府汇总企业、专家、公众意见,出台 “最小必要数据采集” 指南;最后企业按指南优化产品设计,形成 “创新 — 规范 — 再创新” 的良性循环。只靠市场易 “一放就乱”,出现虚假 AI 项目骗补、隐私泄露;只靠政府易 “一管就死”,抑制创新活力。只有让 “看不见的手” 更有效率,“看得见的手” 更有智慧,才能让 AI 既保持突破动力,又不偏离造福社会的方向。最后我想说,发展人工智能不是 “选市场还是选政府”,而是要让两只手各展所长、同向发力。让市场 “冲在前” 搞创新,让政府 “护好航” 防风险、引方向,这样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民生福祉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