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领取备考资料请添加助理微信


现在都说宇宙尽头是编制,好像进了体制内饭碗就稳定了,幸福感会大大提高。
但是身在体制内的人普遍都有个感受:
无论哪个单位,处在什么岗位,无论是身居高位的领导,还是刚进来的萌新,都不快乐。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忙,压力很大。
如果说忙出成绩,倒还可以宽慰自己,付出是值得的。可现在大家普遍觉得自己的付出并没有转化成实际成果,还得不到群众的肯定,没功劳,苦劳还是白劳。
问题出在哪里?
第一、机构膨胀。中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也是机构不断膨胀的过程。
现在一个市基本会设立40个以上党政机构,市委有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纪委监察委、办公室、老干部局等若干部门,市政府机关有各类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体育局、统计局、应急管理局等等。
区一级机构设置会参照市级来设置。
而且机构设置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不断将职能交叉、边界不清的部门划分得更清晰,但这样一来人员就随之扩大。
到了乡镇街道,机构设置走的是相反的路子,采用的是“瘦身策略”,通常会设立党政综合办公室、党建工作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规划建设办公室、社会治理办公室、公共服务办公室等6个党政内设机构,和综合执法队、治理服务中心等2-3个事业单位。
各委办局的任务源源不断下发到街道对口科室,基层干部们分身乏术。
每天不是这个局来要数据,就是那个办公室要材料,还要陪着一波又一波的领导调研走访。
每个单位都说自己的任务很紧急,要求乡镇高度重视,抓紧摸排。
可基层干部没有三头六臂,一天也只有24小时,做了A工作不能同时做B工作。
这就导致省里催市里,市里催区里,区里催街道、乡镇。每一层的“婆婆”都觉得自己心累,下面的“儿媳”怎么这么不配合,不让自己省心。
第二、领导太多。有人说现在体制内一个人做事,五个人指挥,十个人审核。
某个知乎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某展会,负责贵宾室接待,大学毕业以后第一次重要工作任务。
从早上七点半开始,移桌子,沙发、摆水果,配饮用水、茶杯、茶叶、热水壶、绿植...
忙到下午来了一个领导,桌上的砂糖橘要用保鲜膜盖住,不然明天有灰。临时买保鲜膜全部盖上。
又来了一个领导,水果和矿泉水要分开放。弄完,不行,还是不好看,再按要求调整。
弄完,又来一个领导,哎呀!砂糖橘怎么有叶子,全部摘掉…
晚上九点了,又来一个领导,哎呀,砂糖橘怎么没有叶子,不新鲜,颜色也不好看…
就几张小茶几,几瓶水,几盆水果和绿植的事,愣是二个人干了一天,你说在忙什么呢?
这位网友说得还真不夸张。
又比如说,现在年底各单位要写年终总结,通常都是由办公室承担此项工作。
结果就是一位科员负责执笔,不停问业务科室要目标完成情况,要任务进展情况。
等他写好了,要征求不同业务科室意见,再根据科长们的反馈修改后交给办公室主任审核。
主任审核后,再次返给科长们问意见,统一后拿给分管领导看。
分管领导审阅后,给出修改方向和意见,再接着修改。
等过了分管领导这关,还要给主要领导审阅。
主要领导提出意见后,再次修改直至最终定稿。
每一轮都不会只修改一次,而是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堪比经历一场精神酷刑。
所以要问体制内朋友,你们到底在忙什么?
他们可能会说,忙着伺候领导,忙着造表格,忙着陪同,忙着找差距,忙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