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更多资料和课程私信课程顾问老师】
全文字数:2395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A-文章写作精析
奋力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乡村是农民的生活家园。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到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每一项具体部署都渗透着党中央对亿万农民的牵挂、对美丽乡村的期许,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旗帜注释:以最新出台的政策《意见》为背景,指出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在打造美好环境上下实功。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提升,农村居民环境卫生观念也发生了可喜变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从生活垃圾清理到生活污水排放,从厕所革命到美丽河湖建设,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让美丽乡村更有“精气神”,需要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管并重,加快构建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工作推进和管护机制;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落实好各项政策,从而打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美丽乡村,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旗帜注释:分论点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在打造美好环境上下实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指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为重点,巩固拓展三年行动成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全国农村人居环境从基本达标迈向提质升级。
旗帜拓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8%以上,预计今年超过70%。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
截至2020年底,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在创造幸福生活上出实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只有农民富裕了,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筑牢兜底保障网,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既要留得住人,吸纳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又要引得来人,不断完善、优化保障激励机制,使“人才”来得了、留得住。与此同时,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充分发挥县域各类产业园区带动作用,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实践证明,只有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起来,才能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更多流向农村,农村才有活力、有人气、有奔头。(旗帜注释:分论点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在创造幸福生活上出实绩。对策一: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筑牢兜底保障网,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抗风险能力。对策二:既要留得住人,吸纳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又要引得来人,不断完善、优化保障激励机制,使“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对策三: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充分发挥县域各类产业园区带动作用,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在培育乡风文明上出实招。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从加强农村文明建设硬件,不断完善农村书屋、文体活动室、电影放映室等文化基础性设施,到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振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提高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这也充分启示我们,要从农民需要出发,从农民喜好着手,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通过制定规范、强化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方式,狠刹不良风气,努力成风化俗。只有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塑造现代乡村文明新气象,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凝心铸魂。(旗帜注释:分论点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在培育乡风文明上出实招。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建起了外观亮丽的现代民居,却也让一些优秀传统乡土文化逐渐衰落凋零;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这启示我们,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紧盯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改善,也需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这一过程离不开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不断加强乡村治理方式方法创新,持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抓,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只有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才能让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内而外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之地。(旗帜注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既要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也要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乡村建设不可能一种模式打天下,必须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关于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工作的通知》提出,“十四五”期间争取在全国创建示范美丽宜居村庄1500个左右,并强调创建过程中要遵循示范引领、分级创建、尊重规律、注重实效、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尊重农民意愿、立足资源禀赋、注重乡土味道,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B-金句背诵积累
1.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落实好各项政策,从而打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美丽乡村,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实践证明,只有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起来,才能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更多流向农村,农村才有活力、有人气、有奔头。
3.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C-出题方向预测
1.如何理解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