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江苏泰州:当好“青春合伙人”
◎《中国人才》记者 杨晓冬
以青年为主的新生创造力量是城市走向更远、永葆发展活力的强力支撑。然而,让年轻人选择一座城市,爱上一座城市,最终扎根一座城市,绝非易事,如何实现一座城市,与青年和人才的“双向奔赴”?
江苏泰州,是一座与黄海、淮河、长江三水相生相伴的城市,作为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节点,近三年,其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GDP年均增速位居江苏省第一,实现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三连榜”、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进阶突破。
“泰州发展的每一处闪亮都播洒着青年和人才的汗水,泰州发展的每一点成功都凝结着青年和人才的智慧。是广大青年和人才的积极参与、担当作为,助力泰州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泰州市委书记朱立凡说。
聚焦“城市更友好,青年更有为,人才更出彩”,近年来,泰州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不断强化有利于青年人才发展的制度创新、政策支持,细化推进机制、服务举措,全力构建“泰有引力”人才生态,使城市成为青年人才的“合伙人”。
截至目前,泰州市人才资源总量近100万人,近三年每年集聚青年人才超3万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约2800人。尽管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依然存在,但今年1-7月份,泰州市已集聚青年人才17595人,同比增长65%,越来越多的青年和人才选择与泰州双向奔赴。01政策赋能携手建设青年人才立业无忧之城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人才而兴。8月31日,泰州市委、市政府召开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大会,以最高规格、最大诚意,拿出扎实有效措施,希望更多青年和人才与泰州并肩奋斗、一同追梦。
青年人,一方面由于快速成长而展现出蓬勃的张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生力军;但另一方面,由于掌握资源较少,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亟需社会关心和政策扶持。
一个具有“年轻态”的城市,应当认同和尊重青年发展的优先权,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和全空间充分有效地照顾到青年视角、利益和需求,实现青年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融合和良性互动。
为建设“年轻态”的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泰州市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两年为一个周期进行集成创新,先后推出“人才强企10条”“人才生态36条”“科技人才80条”“人才新政6条”“113医药人才特别计划”“南京医科大学人才专项”,有力惠及了各层次、各阶段、各领域的青年和人才。
此次大会上,泰州同时印发5份文件,概括起来就是“113”,初步构成了泰州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
第一个“1”,就是一份政策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快青年和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青年和人才8条”;第二个“1”,就是一项行动计划,即《青年人才“聚泰”三年行动计划》;“3”,就是三个实施方案,包括《泰州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构建“111”人才服务日机制实施方案》《“泰有引力”周末嘉年华系列活动实施方案》。
泰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梁三元介绍,“青年和人才8条”以干货、实招为主,都是真金白银,力求精准供给、富有实效,比如鼓励“双创”人才申报省“登峰计划”,更大力度集聚解决“卡脖子”问题科技领军人才。
依据“青年和人才8条”,泰州青年人才面试补贴实现“两个扩大”,即由实体企业扩大到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由应届生扩大到40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青年人才,标准统一为每人1000元,同时首次设立“留泰专项补贴”。加大购房券补贴力度,新增专科生购房券,对于到实体企业就业或创业的青年人才,购房券额度进一步提高。根据集聚高校毕业生的贡献度,泰州每年确定10所高校,分别设立20万元的“泰州奖学金”;对产业发展急需,且在泰高校有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实行“落户在高校、创业在园区”双落户。
02产业赋能携手建设青年人才发展无限之城
相关调研显示,当今世界上深受青年人追捧和向往的城市,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经济发达、就业岗位丰富、充满发展机遇的“宜业”之城。因此,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吸引企业入驻;紧抓新科技革命契机,积极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为青年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作为“苏中门户”,如果用一个字形容泰州202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那便是“稳”字。泰州市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泰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8.78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
“今天的泰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青年和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成就青年和人才。”朱立凡说。当前,泰州产业已经进入集群融合发展黄金期,“1+4”主导产业发展步伐稳健,本地龙头企业、明星企业逐年增加,不少优质企业慕名而来,能够为青年和人才提供丰富多元的择业空间;交通进入综合枢纽形成期,泰州将建成8条过江通道,形成十字形高铁格局,成为长三角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外面的世界”可以随时去看看,能够为青年和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城市由成长期跨入成熟期,跨江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品质不断完善,现代都市和诗意田园交相辉映,能够为青年和人才提供舒心惬意的生活空间。
泰州拥有独具特色的产业布局,大健康产业体系、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和精密制造产业集群、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光伏和锂电产业集群构成“1+4”泰州主导产业。其中医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二十分之一,拥有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全国唯一的新型疫苗和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试点、全国唯一的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占到江苏的五分之一。
围绕特色产业集群,以开发园区为基础单元,泰州建立了专业化服务团队,协调解决产业发展的堵点、卡点、脆弱点,打通需求端、研发端、生产端、销售端,实现产业链的整体联动、高效协同。同时搭建公共服务、创新服务、金融保障等各类专业化服务平台,不仅把园区打造成产业的集聚区,更打造成专业化服务的示范区、专业化解决方案的交付区。
与此同时,泰州还在不断加快强链延链补链步伐,为实现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的华丽转身,从企业、研究院、离岸创新中心等多个维度入手,积极构建科创生态体系,培育研发载体与科研成果,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产业体系、发达的产业集群,泰州让青年和人才干事有舞台、成长有空间、发展有未来。
03服务赋能携手建设青年人才生活无虑之城
七百多年前,马可·波罗游历泰州说道:“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
“这里是驴友的天堂。一街三景儒释道、一城三园梅桃柳,圈粉无数青年人;这里是吃货的江湖,泰州早茶,皮包水、水包皮的水城慢生活,可以缓解治愈青年人的精神内耗……”作为泰州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第一窗口”,海陵区委书记孙群担任City walk领队,邀请青年人才一起推窗见景,共同感受“幸福泰州”的城市名片。
如今,年轻人不再简单地通过“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对比来选择就业地点,能提升青年在城市生活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软实力”,逐渐成为影响青年就业选择的关键。
在泰州看来,只有倾力筑牢产才融合基石,倾心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倾智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倾情做好人才服务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年和人才成为“年轻泰”的最佳“合伙人”。
为推动“聚泰”三年行动计划落到实处,泰州市委人才办将牵头抓总,通过项目化管理、节点化推进、创造性落实,定期调度全市青年人才“聚泰”工作,对照“3年新增15万青年人才”,细化分解年度目标,强化跟踪督查,务求工作实效。
聚焦求职、娱乐、亲子等需求,泰州市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青年和人才共同感受“爱才之州”释放的幸福 江苏省泰州市委组织部供图
围绕深化“聚泰”载体抓手,持续办好“泰州日”系列活动,紧扣“1+4”产业导向,高标准推进9大专线活动,力争3年内走进100所左右省内外高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10万个以上优质岗位。
创设“泰有引力”周末嘉年华,聚焦青年和人才运动、消费、安居、交友、求职、娱乐、亲子、成长等需求,坚持“一周一主题”,用马拉松、音乐节、戏剧节等活动尽显城市年轻态,让青年和人才周末都有好去处、更有新鲜感。
围绕构建“聚泰”安居体系,高标准建设人才驿站,每年为来泰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累计不超过14天的免费住宿,同时高质量建设人才公寓,高品质建设人才社区,让青年人才做到“拎包入住”。
围绕打造“聚泰”优质生态,支持创新创业,做优做精“凤城英才”创新创业大赛、蜂鸟青创大赛等,办好生物医药“一赛两会”、科技·人才活动周,常态化举办“人才金融会客厅”,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落实“111”人才服务日机制,建立青年和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做实做优“凤城英才卡”服务举措,释放“泰爱才、最州到”品牌效应。提供福利便利,定制开发“青凤卡”,集成推出“青才码”,优化升级“泰有引力”人才福利小程序,切实提升青年人才获得感。
以“友好温度”彰显“城市态度”,以“青年活水”激发“城市活力”,以“人才出彩”赢得“城市精彩”,泰州将全力塑造“泰有引力,爱才之州”鲜明标识,让更多的青春梦想在这里扬帆起航,让更多的人才之花在这里竞相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