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约而至。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高度重视,目的是提高全社会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五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与雄奇秀美的锦绣山河共同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延绵后世、惠泽人民,文化遗产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1690383458385769.png 9TX$406TR({{D3C_VP%`]C0.png](/public/uploads/ueditor/image/20230726/1690383458385769.png)
在传承中凝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力量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系统回答了有关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旗帜注释: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国是一个拥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中华文明孕育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都是重要体现。它们都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命脉,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华文明,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历史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告诉我们,只有立足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孕育于中华文明。(旗帜注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旗帜拓展: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到广东潮州广济桥;从山西平遥古城,到甘肃敦煌研究院;从陕西西安博物院,到广西北海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文明交流互鉴、与文明探源和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透过这些重要论述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解决人类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要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这既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也是推进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旗帜注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作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加速,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进一步增强。)
盛世修文,丹青著史。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实施系列重大工程、采取系列重大举措,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心聚力。从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到2018年《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从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到2022年《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从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到2022年7月中国国家版本馆落成,都能让人深切感受到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国家意志和实际行动。(旗帜注释:列举了从2017年到2022年,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系列重大工程、采取系列重大举措。)
国家层面的全面部署得到了各地的有效落实。区域性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地方性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条例的实施有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最小干预原则下的文化遗址保护正在推行,以文化人、化民成俗的德治实践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和积极参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显著成效。积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理诠释、普及传播和实践转化,已成为各地建设现代文明的实际举措。质言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离不开文化自信自强,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让我们在充分涵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繁荣兴盛奠定基础。(旗帜注释: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当代价值展现出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此同时,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文化文艺工作者光荣而伟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