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总书记强调:“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优秀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坚定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提出厚植乡村文化自信要认同乡村文化的重要价值、鼓励农民与时俱进创新文化表达、唤醒农民主体性。
![1689246479337295.png 9TX$406TR({{D3C_VP%`]C0.png](/public/uploads/ueditor/image/20230713/1689246479337295.png)
厚植乡村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振兴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旗帜注释:首段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第一、二句引用总书记相关论述,阐述文化自信的地位价值。第三句引入乡村文化角度,强调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尾句再次通过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强调乡村文化自信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应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乡土文化的民本思想融通,深挖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旗帜注释:本段从“两个结合”角度对抓好乡村文化传承创新进行了阐述。段中通过引用总书记相关论述,指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深挖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乡土文化的民本思想融通,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篇文章。)
厚植乡村文化自信,要认同乡村文化的重要价值,利用新媒体手段展示乡村文化资源。乡村文化认同是农民对乡土文化的确认与接受,是对乡村生活方式、文化行为、思维模式的认可与遵守。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乡村文化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表现,蕴藏着深刻的历史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乡村文化形态既包括家族宗祠、农业遗迹等物质的部分,也包括民间曲艺、手工技艺等非物质部分。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写村志、办乡村春晚、“村BA”等,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和数字技术采集、记录、储存乡村文化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化乡村文化馆、乡愁馆,挖掘优秀的乡村文化资源,认识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认同乡村文化,是维系深层情感的集体记忆。(旗帜注释:观点一:厚植乡村文化自信,要增强乡村文化价值认同感。本段在提出观点后首先对乡村文化认同这一名词进行了定义,接着通过强调农耕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三者直接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农村文化的重要性。本段最后通过列举具体的举措,如农民写村志、办乡村春晚、“村BA”等,对如何增强认同感进行了论述。)
厚植乡村文化自信,要鼓励农民与时俱进创新文化表达,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作用。自信的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表达,跨越时空界限,拓宽文化创新空间,展示乡村文化的巨大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激活其生命力,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等都活起来。如今,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新农人”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乡村的文化习俗等,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运用,很多农民成为乡村文化的主动表达者与传播者,乡村文化空间呈现出开放性、互动性、可见性强的特点。农民作为表达主体,讲好乡村故事,提高乡村文化感召力,重拾乡村文化自信,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媒介赋能,为拓展乡村文化传播渠道和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旗帜注释:观点二:厚植乡村文化自信,要鼓励农民与时俱进创新文化表达。作者用两句话强调创新表达的必要,一是自信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是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接着,作者分析了客观形势与实际情况:新媒体传播成为主流、农民成为乡村文化的主动表达者、乡村文化开放互动性明显,进而得出农民传播乡村文化时与势都具在。)
厚植乡村文化自信,唤醒农民主体性是关键,培养农民数字素养是大势所趋。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乡村文化自信构建中有内驱力和感召力的核心力量。借助新媒介平台,农民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建歌舞队、书画社等文化自治组织,自导自演乡村春晚,通过云直播、云旅游、云演艺等形式展示乡村文化的魅力。乡村文化振兴,高数字素养的农民是人才驱动力。《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到2023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持续提升。为提高农民对数字化“新农具”的使用能力,以及对乡村文化价值的重视程度,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应参与农民数字技能提升工作,以乡愁乡情为纽带,培养一批熟悉和热爱乡村文化的乡村“文化带头人”,挖掘乡村文化活力,坚定乡村文化自信。(旗帜注释:观点三:厚植乡村文化自信,要注重农民主体性,培养农民数字素养。本段从两个方面对观点进行了阐述,一是农民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现乡村文化的魅力;二是数字素养成为大势所趋,政府企业其他组织都应积极助力农民数字技能提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乡村文化自信与乡村文化振兴是相互促进与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媒介助力。从田间地头的短视频,到数字化活态传承,打造多渠道的传播矩阵,激活农民的文化主体表达,增强农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旗帜注释:尾段再次强调,乡村文化自信与乡村文化振兴是相辅相成,而文化的传承创新要媒介发力、要激活主体表达、要增强认同与归属感,以乡村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