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精神特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些古语都体现了深深的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党要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时刻准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1684672929286894.png 9TX$406TR({{D3C_VP%`]C0.png](/public/uploads/ueditor/image/20230521/1684672929286894.png)
增强忧患意识 做到居安思危
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常葆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旗帜注释: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增强“忧患意识”,要一以贯之,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必须树好底线思维,尽量从“最坏处”着眼,把问题和风险预想得严重一些,把措施和办法制定得更全面一些,争取最好的结果。)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精神特质。《易经·既济》中说,“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孟子》有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可见,古人从个人发展到国家兴亡,都重视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更相信愈是身处逆境、愈要坚定奋发,方能促人成就、作出贡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古以来,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在历经沧桑、不懈奋斗中铸就的宝贵品格,任何时候都要铭记心间、不能丢弃。(旗帜注释: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困难挑战,磨砺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本领,在矛盾和困难面前寻对策、解难题,在愈进愈难、愈进愈险的时期培养出顽强坚韧的斗争意志。当前,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传承红色精神,坚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意志,锻造烈火真金。要拿出解决矛盾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打掉“拦路虎”,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步步为营走在前列。)
增强忧患意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不断增大,由人类实践所主导的各类风险也在变大,比如工业革命和技术变革,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增大了社会和自然的不安全风险。同时,人类为了应对社会各类风险增大的情况,客观需要构建复杂的制度防范体系,而复杂的制度防范体系又增加了制度失灵的风险。应对风险社会挑战,客观上要求我们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这也是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内在要义。(旗帜注释:“于安思危,于治忧乱。”报告提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这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要强化底线思维。所谓底线思维,就是指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底线思维是对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的运用。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临界点。坚持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坚持底线思维,意味着时刻保持事物现有质态“度”的下线,完备针对各种可能性的应对方案,防止陷入更低一个层次的境地。坚持底线思维,还意味着要时刻遵循基本原则与行动规范,同时始终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高度谨慎的态度。(旗帜注释:分论点一: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要强化底线思维。忧患意识与底线思维密切相关。常怀忧患之心,始终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才能坚持好底线思维,把解决问题的措施想得更周到一些,做到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增强忧患意识,要求通盘考虑各种因素,既要看到有利的方面,又要看到不利的方面,认清底线所在,坚决守住底线。当然,守住底线并不是要消极守成、不敢作为,而是要处变不惊、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矛盾风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促进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如果遇到问题就畏缩不前,坐看矛盾激化,任由局面恶化,不敢挺身而出,最后必然是什么底线也守不住。)
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要坚持斗争精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关键问题和原则问题上,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敢于担当,敢于斗争。坚持斗争、不懈斗争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坚持斗争精神,需要我们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年轻干部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在坚持斗争精神的同时,不断增强斗争本领,不断争取胜利。(旗帜注释:分论点二: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要坚持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做到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当矛盾、问题和困难不期而遇,当风险、挑战和考验突如其来,当恶意、挑衅和滋事不可改变,斗争是必要也是必须的选择。这种斗争,既需要强烈的斗争意识,又需要过硬的斗争本领,还需要顽强的斗争意志。我们要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敢于并善于斗争,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新征程上,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不仅要加强心态上、思想上的准备,有效避免危机爆发时引发的心理恐慌;还要常备应对之策,以充足的预案、成熟的招数去解决问题、化解危机。此外,更要时刻对现状问题做到心里有数、方能处事泰然。通过大兴调查研究,对是否存在问题、问题出在哪里、问题的主次何在充分摸底,从而科学决策、坚决执行,积极主动防范风险、发现风险、消除风险,不断将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旗帜注释:分论点三:唐代诗人杜荀鹤有诗云:“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身处逆风险境,面临惊涛骇浪,人们往往会精力集中、保持警惕,以致能履险如夷。而在风平浪静、一帆风顺之时,人们反而不再小心谨慎,思想上麻痹大意,以致功败垂成。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精神是否懈怠。
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对面临的考验和危险总是有着异乎寻常的清醒认识。总书记指出:“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这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大判断。”对于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增强忧患意识、保持赶考清醒、始终居安思危,是我们答好新时代的考卷必须具备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