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今天互联网高速发展,网络暴力的违法成本越来越低,但其带来的杀伤力却极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对侮辱、诽谤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等行为,明确提出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虽然网络暴力现实中更多指向的是不同于英烈的普通群体,背后的逻辑却是相同的,但我国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关于针对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网络暴力有其空间虚拟性、主体隐蔽性、影响广泛性、危害严重性等,它和刑法所规定的诽谤罪、侮辱罪有类似的犯罪构成要件,不同的是,网络暴力的犯罪手段是利用了互联网媒介进行传播。因此,要整治网络不良行为乱象,遏制不良文化传播势头,大力净化网络生态,同时为广大网民尤其是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

治理网络暴力要“止于微末”,也要“防于未然”
《人民论坛网》(2022年11月13日)
社会不容暴力横行,网络也不容暴力撒野。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通过亮红牌、划红线的方式治理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空间。(旗帜注释:文章以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背景,指出要切实加大网暴治理力度,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有效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维护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有一种伤害,叫网络暴力”。一段时间以来,从侮辱谩骂到造谣诽谤,从侵犯隐私到对立攻击,网络暴力时有发生,既污染网络世界、荼毒社会风气,也带来精神压力、造成心灵创伤。一次次猝不及防的“语言风暴”,掀起舆论波澜,席卷正常生活,甚至酿成了不少悲剧。(旗帜注释:阐述了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对立攻击等,以及网络暴力的危害。)
我们常说“言由心生”。但是,借助互联网的隐匿性,网络上的言行经常失之于信、失之于宽,伤人于“无形”。一拥而上的口诛笔伐,看似“公平正义”,实则是情绪的宣泄、偏见的狂欢;无中生有的谩骂指责,表面上“大义凛然”,实际上却唯恐天下不乱。长此以往,网络空间就会沦为“打打杀杀”的角斗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旗帜注释: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发声的门槛越来越低,发声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新鲜事”一出,屏幕的一边,不少人便在戾气的裹挟之下,被“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支配着罔顾是非:他们打着正义的旗帜,一边倒地忙着站队,借着网络的匿名性,宣泄着个人的情绪。)
事实上,根治网络暴力并不容易。这其中,既有溯及匿名的技术之论,也有言论表达的权利之争,更有群体性无意识的道德之困、法律之难。无远弗届的网络空间,有人发言张口就来,经常情绪先行、理性后置,不经意间成了谣言的“二传手”、暴力的“助推者”,这提醒我们,治理网络暴力既要侧重“止于微末”的细节,也必须解决“防于未然”的问题。(旗帜注释:过渡段,要根治网络暴力并不容易,既有溯及匿名的技术之论,也有言论表达的权利之争,更有群体性无意识的道德之困、法律之难,因此治理网络暴力既要侧重“止于微末”的细节,也必须解决“防于未然”的问题。)
此次《通知》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强化了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追责的治理逻辑。在预防环节上,提出“明确细化涉网暴内容标准”“构建网暴技术识别模型”“建立涉网暴舆情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发现网暴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在监管过程中,要求“设置一键防护功能”“建立快速举报通道”“加强评论环节管理”“加强重点话题群组和版块管理”,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强化对受害人的保护。在处置处罚上,明确“依法从严”的导向,对网暴相关账号分类处置,对恶意营销炒作等行为坚决打击,对失职失责网络平台严肃问责。打好这套“组合拳”,有望遏止网暴行为,扭转蔓延态势。(旗帜注释:打击网络暴力专门立法,迫在眉睫。从根源上,一套行之有效、针对性强的专项法律,不仅要严惩施暴者,更要保护受害者。而平台在整个网络暴力的“闭环”之中,也不能放任自流。过往的悲剧表明,流量驱使之下的平台,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之下,往往容易纵容那些心怀不轨的诋毁、引战和谩骂,继而在恶性循环中加剧网络暴力的杀伤力。)
当然,从长远来看,只有擦亮“法治利剑”,才能对网络暴力形成震慑;只有明确“权责边界”,才能让网络暴力无从滋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强调“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也要求“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犯罪”。这表明,谁躲在屏幕背后“恶语伤人”,谁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旗帜注释:从最高人民法院到最高人民检察院,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网络暴力治理,谁躲在屏幕背后“恶语伤人”,谁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旗帜拓展:《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私信规则,对接收陌生人私信附加数量、时间、范围等限制,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自主设置仅接收好友私信或拒绝接收所有私信。对照网暴信息分类标准,采取技术措施,防范网暴内容通过私信传输;建立快速举报通道。在网站平台评论、私信等位置设置网暴信息快捷投诉举报入口,简化投诉举报程序,网站平台对于明确为网暴信息的应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置。向用户提供针对网暴信息的一键取证等功能,方便当事人快速收集证据。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优先处理涉未成年人网暴举报。)
“网络暴力何时休?”这是广大网友的期盼,也是网络治理的目标。让施暴者不敢施暴、不能施暴、不想施暴,让每个人都能放心对话、安心交流、舒心生活,打造一个向上向善、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我们还需更加努力。(旗帜注释:要杜绝网络暴力,需要各方形成合力。相关部门在继续加强对平台内容生态建设的指导和督促的同时,要从法律层面施以重拳,让维权更高效、让惩处更硬气。身处网络空间的每一个人也要“键”下守法,为他人也为自己筑起安全的网络空间,让所有人远离网暴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