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玉因其温润高洁,磨砺始成的重要品质成为千百年来君子的化身。至圣孔子曾说“君子比德如玉”,于是无数文人志士以玉养德,磨砺修身。玉的文化基因历经千年融如了中国人的血脉,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新时代,总书记依旧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本篇以新时代如何以玉养德,淬炼自身为出发点,通过“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本文核心论点“磨砺始得玉成”。全文在介绍美玉温润高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玉不琢,不成器”的修炼之理,最后号召当代青年以玉养德,不断精进磨砺,成就人生,贡献新时代。

磨砺始得玉成
《人民日报》(2022年11月09日)
冰清玉洁、精金良玉、玉振金声、玉树临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玉”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优秀品质,彰显着东方美学的韵味。凝视一块美玉,看到的是柔美和温润;触摸一块美玉,感受到的是坚实和高洁。中国人从美玉身上,寻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追求,寄托着为人处世的智慧。(旗帜注释:开篇连用多个含玉成语,彰显传统文化中玉的重要美学功能和古人对“玉”的钟爱。玉因其柔美温润的特性被古人赋予坚实高洁等丰富的精神内涵,更引出本文的核心论点,当今的中国 人更要传承玉的文化基因,以玉比德,磨砺修身。)
《荀子·法行》中记载,子贡询问“君子贵玉”的原因,孔子答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谦谦君子,正如温润之玉,光华敛于内而不炫于外,清辉藏于身而气韵自生,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方志敏在狱中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和严刑逼供,依旧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这是革命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韧气节。黄文秀为了让基层群众过上好日子,把韶华留在广西百色的大山深处,这是当代年轻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责任担当。杨善洲常拿工资接济困难群众,为他们买粮食、购种子、送衣被,却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属办过私事,这是优秀党员干部冰清玉洁、白璧无瑕的崇高风范。(旗帜注释:本段进一步深入探讨“玉”的精神内涵。以时间为线,玉的精神历久弥新,不断丰富。从《荀子·法行》中的“夫玉者,君子比德焉”到革命先烈方志敏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再到新时代人民好女儿黄文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责任担当、还有优秀党员干部杨善洲权为民所用的冰清玉洁,白璧无瑕。)
玉石藏于山中、埋于谷底,与普通石头不分轩轾,如何成为众所敬仰的美玉?坚固细密的玉石,必得经过一番艰苦的切、磋、琢、磨,才会露出质朴面目,显出纯美底色。“玉不琢,不成器”,器与人皆通此理。只有历经雕琢磨砺,唤醒内心的道德律,淬炼信仰的主心骨,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大凡成就大业者、贡献杰出者、勇赴使命者、舍己为人者,无不是经历几番潜心学习、艰苦锻炼、奋斗打拼,才为世所识、为人所赞。磨砺始得玉成,笃行方能致远。拿出“燕子垒窝”“老牛爬坡”的劲头,在工作实践中战风雨、斗寒霜,在严峻复杂的斗争中砥砺心性、强壮筋骨、增长才干,才能琢磨成器、百炼成钢,最终有所成就。
(旗帜注释:本段主要探讨了玉何成其美?只因“玉不琢,不成器”。需经一番艰苦的切、磋、琢、磨,原本顽石才会露出质朴面目,显出纯美底色。以器寓人,器与人皆通此理。人要成器,无不是经历几番潜心学习、艰苦锻炼、奋斗打拼,才为世所识、为人所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每块玉都有独特的形态与气质,每个青年也都有独特的禀赋与追求。对玉的雕琢不能千篇一律,对青年人才的培育也讲究因材施教。因材因性,把雕琢之功施于无形,方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广大青年也需要在干事创业的路途中,心怀真善美的追求,以不负韶华之朝气、激越沧海之胆气,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镌刻在灵魂深处,清白做人,踏实做事,让青春之花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胸怀锦绣,腹隐珠玑,时时砥砺,事事精进,必能成为栋梁之才。(旗帜注释:本段旨在引导广大青年以身比玉,不断磨砺成器。以总书记寄语青年以玉养德为指引,号召广大青年要胸怀锦绣,腹隐珠玑,时时砥砺,事事精进。)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正如美玉经得起岁月的淘洗,美德懿行耐得住时间的检验和人心的评判。以人比玉,由玉及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更加勤勉,用时间和汗水雕琢自己,努力成为一块“美玉”,永远散发洁净通透的光泽。(旗帜注释:结尾段总结全篇,号召我们以人比玉,由玉及人,用时间和汗水雕琢自己,磨砺始得玉成,笃行方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