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
2.习近平回信勉励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 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 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
3.【央视快评】报效国家 服务人民;
4.【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着力解决看病贵;
5.李克强在云南考察;
6.李克强向法国新任总理致贺电;
7.韩正主持召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8.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
9.上海多举措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
10.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最新疫情;
11.国内联播快讯:(1)福建莆田木兰溪下游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启动;(2)我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数量达19个;(3)2035年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将超75%;(4)10.99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纳入监管;(5)《关于全面推进三北工程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印发;(6)四川达州金垭机场正式通航;(7)成渝双城经济圈货运班列首开;(8)东盟国际货物“中老铁路+中欧班列”过境模式贵州落地;
12.俄打击美制榴弹炮发射阵地 乌克兰宣布延长战时状态:(1)俄称为回应法西意三国不友好举动驱逐其外交官;(2)多国人士:北约威胁世界安全;
13.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5.2亿例 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近8300万例;
14.国际联播快讯:(1)联合国报告员:美制裁加剧伊朗人道危机;(2)气象组织报告称气候变化关键指标创纪录。(《新闻联播》 20220519 19:00)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5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
习近平指出,中国贸促会1952年成立以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拉紧中外企业利益纽带、推动国际经贸往来、促进国家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贸促会70年的历程,是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也是各国企业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见证。
习近平强调,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国工商界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迫切。习近平提出4点建议:
第一,聚力战胜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开展疫苗研发、生产、分配国际合作,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共筑多重抗疫防线,推动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第二,重振贸易投资。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全面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世界经济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使世界经济走上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轨道。要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做大合作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要挖掘创新增长潜力,共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充分参与、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制定规则,为科技发展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要深化创新交流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
第四,完善全球治理。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动员全球资源,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全球发展。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拆墙而不筑墙、融合而不脱钩、包容而不排他,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习近平强调,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工商界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让我们携起手来,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解决当前世界经济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面临的问题,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习近平回信勉励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 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 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得知你们以李四光、程开甲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在海外学成后回国投身科教事业,在各自岗位上努力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取得丰硕成果,我感到很欣慰。值此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谨向你们并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50年正式定名为南京大学。建校120年来,一批批留学归国人员在南京大学留下了报国为民的奋斗足迹,李四光、程开甲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近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海外学成归国到南京大学工作的120名青年学者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等方面工作感悟,表达了弘扬优良传统、担当强国使命的坚定决心。
3.【央视快评】报效国家 服务人民;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本台今天(5月19日)播发央视快评《报效国家 服务人民》。
4.【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着力解决看病贵;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除全体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以前所未有的改革措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的看病贵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高质量的医疗保障。
在安徽省大别山区,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汪能保和张帮若老两口正在采摘茶叶。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大别山深处的大湾村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汪能保告诉总书记,老两口是实实在在两个“药盒子”。
病有所医是老百姓基本的需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的牵挂。在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农村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进行整合,全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构建起更加公平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
看病难、看病贵是医改最难啃的“硬骨头”。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提出通过医保战略购买,实现药价明显降低,减轻患者药费负担。在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改革前,由于流通环节多、带金销售等问题,药品价格的形成机制严重失真,加之药品品种规格繁多、市场分散、涉及利益链长,药品价格虚高问题由来已久。
2018年12月,25种百姓常用药国家集采成功。
现如今,汪能保夫妇每年在药费上的支出只要二百多,和2016年相比每年药费支出减少了9成。我国已经对药品开展6批集采,234种药品平均降价53%。
近年来,国家组织开展带量采购的改革,不仅涉及到药品,还有动辄上万元的高值医用耗材。2020年11月,心脏冠脉支架集采从均价1.3万元降到中位价700元,平均降价93%。
今年5月,另一种临床使用量大的人工关节集采后的价格已经在27个省份落地,平均降价82%。药物球囊、种植牙、人工晶体等群众普遍关注的耗材集采工作也已进入到各方征求意见阶段。
截至2021年底,通过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和耗材,累计节约医保和患者支出超过2600亿元,切实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为了巩固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各级财政加大对居民医保的支持力度,年人均补助标准从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今年的610元。
让百姓病有所医,是民生所盼、时代所需,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医保改革的“组合拳”仍在持续推进,改革成效会更加凸显,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5.李克强在云南考察;
在长坡彝族村,李克强察看玉米苗情、了解种粮成本收入。他说,粮食足天下安,种粮是硬道理。现在农资价格仍在高位,要再扶农民一把,尽快再发放一次农资补贴。村里小微企业主、个体户反映还贷难。李克强说,要把贷款展期、延期还本等政策落实到位,抓紧出台阶段性缓交利息政策。
李克强走进路边小吃店,询问经营成本、房租等。他说,国家和地方会继续采取措施予以帮扶。
在闻泰公司,李克强得知他们是民企也引入了外资,在产业链多环节通过开放合作打造优势时说,企业就是要有改革创新、开放发展劲头,汇聚国内外先进要素,形成乘数效应。国家一视同仁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发展壮大。在与配套小微企业主交谈时,他说要研究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帮扶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的措施。
李克强充分肯定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希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上下同心共克时艰,实干奋进,在西部大开发中迈上新台阶,增进各族人民福祉。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国务院日前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纲要》围绕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对主要任务作出系统部署。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到520372492例,累计死亡病例6270232例。
根据路透社18日的统计数据,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达到82977241例,死亡病例为1002192例。18日,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哈维尔·贝塞拉在德国参加七国集团卫生部长会议期间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