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她如一位无私的母亲般哺育我们,无节制的索取,已经让她昔日的美丽日渐枯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迈向现代化强国之路上提出了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目标,同时放眼全球,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力于改善全球环境,尽显大国担当。
本文是一篇文采卓绝的政论文,讲道理,摆事实,引用诗句信手拈来,善用排比气势如虹,在如诗如画的语言中沉浸式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美,发自内心的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遴选考生来说,这是一篇生态文明专题的佳作,不需要强记忆,可以时常诵读,在感受享受美中,浸润作者的才情。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年12月13日)
(旗帜注释:题目堪称生态文明专题领域的典范,用“青山”借代生态环境,“不负”与“定不负”,回环往复,赋予“青山”情深意重人格情感,精妙的表达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人的能动性发挥先手棋的作用,在双方的利益博弈中,只要人类做出正确的选择,自然会回馈我们更大的回报。)
历史播撒的种子,往往经过岁月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才会结出硕果。(旗帜注释:开篇并未直接引入主题,而是从历史长河切入,打开了全文的格局,奠定了全篇的宏大基调。保护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项长期工程,短期见效慢,后期红利大,在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权衡,必需有大局观,目光长远,文章主题与段首句的浑融契合,避免了有些文章中为刻意拉高而造成空洞的宏大之感。)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华民族追求永续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古人在四季交错、日月轮替中思考天地运行的规律,体悟其中蕴含的智慧。天人合一的思想、万物并育的理念、仁民爱物的哲理……无不体现了先贤圣人对自然的崇敬之心、热爱之情。(旗帜注释:本段从五千年的文化宝库中挖掘先贤留下的保护自然思想文化遗产。一般生态文明的专题文章都会涉及到古人对自然的思考,这是为何?环境问题是工业文明的衍生物,我们可以从农业文明中借鉴答案,而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农耕时代的先人靠天吃饭,对自然的热爱、敬畏进而生发的论述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环境保护言必称古是有其合理性的。)
【旗帜拓展】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天人合一的思想、万物并育的理念、仁民爱物的哲理、道法自然、“劝君莫打三更鸟,儿在巢中望母归”“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思想引领。实践发展多么波澜壮阔,思想创造就多么博大精深。(旗帜注释:本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从时间角度承接上文,又立足当下广泛实践而产生的深刻思想,引出了下文引领新时代的生态环境思想。可借用于遴选考试大作文写作中开篇引出论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同巍峨的灯塔指引美丽中国、幸福中国前行航向——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到“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些深邃的思想绘就出山水相依、琴瑟相和的动人图景,擘画出生态文明之路的恢宏篇章。(旗帜注释:文段介绍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的有关论述,“从…到…”的句式揭示了新时代生态思想的发展脉络。暗合了上段的核心思想引领,展示了其具体内容。此段最见功力之处在于能够将严肃的思想性内容以散文式优美语言呈现给读者,旗粉们既然无法创造,那就记存于心,有机会时可化用。)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所到之处无不考察生态,三江源头、黄河岸边、洱海湖畔、漓江之上、祁连山麓、秦岭深处……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崇山峻岭,都印下了他的串串足迹、注入了他的浓浓情怀。(旗帜注释:上一段主要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环境思想论述,本段将重点转移到行动上,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环境上的行动,在考察中用脚步丈量了生态环境思想的蓝图。两段实现了言行合一,思想和实践的统一。)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家园的美丽和谐,为了后代的健康幸福,我们敢于对破坏生态说不,我们勇于向环境问题亮剑,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旗帜句型:为了……,敢对……说不,勇于对……亮剑,坚决打赢……攻坚战,打好……保卫战。可用于问题整改等文章。)从一路“象”北到“全民追象”,从一棵孤松到层林尽染,从一层阴霾到繁星闪烁,从一片黄沙到万物共生,一幅幅盎然绿意、空明澄碧、花香四溢、鱼翔浅底的醉人画卷在神州大地铺展开来。(旗帜句型:从……到……,从……到……,从……到……,一幅幅盎然绿意、空明澄碧、花香四溢、鱼翔浅底的醉人画卷在神州大地铺展开来此排比句式可用于列举环保类成果类文段。)(旗帜注释:本段用优美的文字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将近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就生动表现,论证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公德,需要坚持亮剑精神。)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才能记得住悠悠乡愁。无论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秀美玲珑,还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情愫;无论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情画意,还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心驰神往,无不寄情于天地之中,徜徉于山水之间。(旗帜经典句型:无论是——,还是——,无论是——,还是——)(旗帜注释:本段将中心词放在“乡愁”二字,用排比的句式串联起古诗中写景的名句,一副副意境悠远的诗情画意,含蓄表现了山水之美可以通达古今,也展现了生态环境也可以转化为文化等资源,具有潜力的价值。我们要要留住美景,留住文化根脉,留住民族感情。)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当今世界,既沐浴着和平发展的阳光,又布满了环境破坏的阴霾。雨果曾说过,“自然不仅是慈爱的母亲,还是个冷血的屠夫”。消失的岛屿、无情的洪水、恐怖的飓风、肆虐的疫情……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任性贪婪地掠夺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反噬。全球生态恶化带来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世界发展处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以什么样的姿态应对全球性的挑战?这些时代之问关乎各国利益,更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旗帜注释:如果说上文是在中华民族的角度在论述生态环境保护的话,那么从这段开始将目光投注在全世界这个大舞台,在人类命运的角度生发议论。点出在全球范围面临的环境现状,在环境压力面前全人类应当如何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同舟共济,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为天下计、为世界谋,跨越国家、民族、文化的界限,在不同国际场合一次次对时代之问作出历史性回答,发出携手合作、永续发展的绿色倡议,贡献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这是构建地球家园的美好愿景,也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独特礼物,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旗帜注释:本段紧接上文对全球的环境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命运共同体”,地球是全人类的,文明是跨越时代、地域和民族的,我们应当求同存异,携手共同推进地球的永续发展。)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认真落实“爱知目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确定“双碳”目标……曾几何时,塞罕坝还是飞鸟不栖的茫茫荒原,毛乌素还是黄沙无边的魔鬼之地;放眼今朝,荒原变成林海、沙漠幻化绿洲,这是从太空都能看得到的绿色奇迹。中国的庄严承诺和坚决行动已经赢得越来越多的世界赞誉,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必将激起越来越广泛的理念共鸣。(旗帜注释:本段是详细叙述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大国担当,一些列的行动展示出中国了我们的方案是正确的,我们的成绩是卓然的。)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只有用情尊重自然、用心保护自然,还山川以葱茏、还河流以碧色、还天空以蔚蓝、还生物以多样,才能得到自然的青睐和馈赠,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旗帜注释:结尾端依旧很有作者风格,一连串如诗如画的文字再次点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