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城市更聪明更暖心
节选自《人民日报》( 2021年03月22日)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0年3月31日,总书记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调研时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加快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继续探索创新。今年1月,杭州市提出了全面提升城市大脑建设水平和实际成效的5个“关键词”,除了要有“全域感知、深度思考、快速行动、确保安全”的“硬实力”,还要有“知冷知暖”的“软关怀”,在推动城市大脑应用场景提质扩面的过程中,更多注入情感因子、注重人文关怀。(旗帜注释:本段原文篇幅较长,编辑过程中进行了删改以凝练主旨,理清逻辑,呼应后文。本段先用总书记的话说明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联,接着将建设智慧城市落脚到创新,最后借杭州的五个关键词将创新的抓手定为“软关怀”,这个逻辑链不仅凸显了本主题与国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关联,也能体现原作者的行文逻辑。)
知冷知暖,体现在坚持问题导向、换位思考,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带着人性化的“温度”为群众解难题,最大程度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杭州近年来借助城市大脑,在全国率先实施“先看病后付费”“医后最多付一次”,率先创设“数字公园卡”、实现“20秒进入公园、30秒入住酒店”等,都是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回应现实关切,依托数字赋能予以创新破解。(旗帜注释:本段关键词为“人性化”,将人放在第一位,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本段使用了例证法,列举了在就医和休闲方面杭州的人性化举措,但美中不足在于,进入公园和酒店显然不属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论据的针对性有待加强。)
知冷知暖,也体现为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企业服务的乘数效应,在政府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主动靠前服务、发掘需求,让企业、投资者和员工感受到有温度的“亲”与“清”。去年7月以来,杭州依托城市大脑“亲清在线”平台,探索将“无感智慧审批”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这个‘线上行政服务中心’,目标是实现‘零纸质’‘零人工’‘零时限’‘零跑次’的‘四个零’无感智慧审批,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杭州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施甜甜说,目前“亲清在线”上线惠企、惠民直达政策330条,累计兑付资金77.3亿元、惠及企业27万家。(旗帜注释:本段聚焦对企业的服务,重点介绍杭州“亲清在线”平台无感智慧审批,与上一段普通个体服务对象相呼应,四个零的表述让人眼前一亮,可以积累。)
知冷知暖,还应更多关注代际、群体等差异,让那些获取、理解和应用数字技术有困难的群体,能更好地跨越“数字鸿沟”。要着力构建智能便捷的数字公共服务体系,设计更多精细化、人性化的方式,让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体,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共享数字时代的发展红利。说到底,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新型智慧城市,不仅要有破题解难的“智商”,也要有知冷知暖的“情商”。(旗帜注释:本段关键词是“数字鸿沟”,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无障碍应用逐渐成为了显性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智慧城市进程中,而且存在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方方面面,本段仅论述了这一问题,但并未提出相应的对策。即便如此,考生也可熟记本段论述,应用于所有相关主题之中。)
旗语:“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2020年3月31日,总书记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调研时指出。
近年来,杭州积极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医疗健康、公共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和进展,但“硬发展”离不开“软关怀”,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策论文,立足“软关怀”发展要求,以人的感觉“知冷知暖”来形象比喻智慧城市应该做到的人文关怀,提出了三点发展建议。广大旗粉们可积累对策措施运用于案例分析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