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素材之习近平用典(创新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释义】这句话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旨在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文中三个“新”字,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肌肤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在这里引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
【解读】这可能是在谈及创新问题时,被引用最为广泛的一句话了。习近平同志在与青年代表座谈、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院士大会等多个场合引用了这句话。之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从动态的角度,强调了不断创新的问题。这句简洁隽永的古语,折射出不断更新自己、主动适应时代、积极推动发展的向上朝气,沉淀为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精髓。这样的观念,表现于文字,潜藏在心灵,塑造着气质,决定着命运。在历史的关键节点,这样的创新意识往往会迸发出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创新精神,这一中华民族鲜明的禀赋、中华文化深沉的内蕴,正是我们不断创新的思想源泉。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释义】事情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就必然有所变化,变化则能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成语“穷则思变”即由此而来。
【解读】对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中国人很早就有深刻认识。类似的说法还有《诗经》里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韩非子》说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求变化,求发展,求进步,是中国探索繁荣富强道路的根本指向。恩格斯曾断言,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正所谓“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世界变化日新月异、民众诉求水涨船高,改革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将进一步增强, 推进改革的挑战日益增多、难度日益加大。但更要看到,改革没有退路、不改不行。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改革,要跟得上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要与转型期的风险赛跑,与解决问题的时间窗口赛跑。只有克服“改革疲劳症”,防止“改革疑虑症”,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才能牢牢把握改革主导权,始终掌握发展主动权,让人民享有更多改革成果,让国家获得更快发展进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释义】“工以利器为助,人以贤友为助。”做任何事情,准备工作都非常重要。正如俗话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从而事半功倍。
【解读】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换句话说,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好一件事情,仅仅有热情和能力是不够的,有热情只是具备了想干事的态度,有能力只是具备了干成事的条件,有方法才是干好事的保证。尤其在今天,改革进入攻坚期,利益主体纷起、思想观念丛生,改革已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可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都需要放在大系统内来考量。因此,推进改革更需要讲究弹钢琴的艺术、走钢丝的智慧。实际工作中,很多人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瞎子摸象,对工作没有全面的把握;一种是纸上谈兵,眼高而手低,遇到具体事情不知何处着手。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深入。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善于未雨绸缪,既从大处着眼,学习曹冲称象;又从小处下手,学习庖丁解牛。
扫码关注这个助学督学的号
获得更多备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