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素材之习近平用典(敬民篇)
01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释义】这句话出自清代万斯大的《周官辨非·天官》。意思是,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再小也要推行:于民有害的事情,再小也必须革除。
【解读】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群众、联系群众,更不能忽略了那些所谓的“小事”。井冈山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个红薯,成为凝聚人心的关键。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哪里来?正是从这些为民服务的小事中来,从这些为民解忧的点点滴滴中来。今天,改革航船行驶在深水区,尤需记取这样的光荣传统。习近平同志注意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的同志或者认为“活动离我很远”,或者拿着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认为自己身上没有什么大问题,自我感觉良好、态度不积极、参与感不强。所以他提出,要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衡量尺度,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小情,应该细致到“丝发”和“毫末”的程度,就像拿着显微镜看民生疾苦、看“四风”顽疾。如此,一些没看清的问题就会看清,一些过去没引起重视的问题就会重视起来,才能更好地做利民之事、去厉民之病。
02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在《深化伙伴关系 增强发展动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释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治国有常规,而以利民为根本。
【解读】习近平引述的这句古语,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观念。人民至上,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习近平表达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样的宏愿,也说过“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这样的为政哲理。从2014 年的“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到2017 年的“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习近平关心的民生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扶贫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新诠释,也是我们冲刺全面小康征程的指南。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习近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03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等文中引用
【释义】最高尚的意愿,莫过于爱民;最宽厚的行为,莫过于让民众安乐。最卑劣的意愿,莫过于刻薄百姓;最低贱的行为,莫过于戕害百姓。
【解读】一个人要有道德,一个官员要有官德。对于官员来说,道德最高标准就是爱人民、为人民服务。反之亦然。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如果不把人民群众当主人,不愿躬身做“仆人”,那就不配当一名领导干部。如果表面说是做人民的公仆,内心却想做人民的老爷,羡慕高高在上的感觉,甚至伤害群众利益,把“鱼水关系”异化为“油水关系”,让官民和谐演变成对立和冲突,就是最大的官德败坏,就真是“行莫贱于害民”。
树立官德,就要破除“官本位”思想,克服和纠正那种“当官做老爷”的封建习气,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工作路线,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把智慧奉献于人民、力量根植于人民、情感融汇于人民,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尽心尽力地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