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背景:
中央遴选面试已陆续开始,旗帜遴选提醒您,针对热点谈看法谈启示是遴选面试综合分析题目中常考题型。考生备考时,针对新闻热点可作为综合分析准备,也要警惕消极社会现象其有可能出现在应急应变题目之中。
养老服务岂能形式主义
新闻热点:6月5日,四川达州媒体曝光一家养老服务机构,在上门给老人服务时走过场:有老人洗脚不到5秒钟,理发就是照个相摆个样子了事。新京报记者获取一份达州通川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招标文件,民政局工作人员称,涉事养老中心承接的是8116名老人养老服务,每名老人150元,由财政付费给企业。目前民政局已关注到该弄虚作假情况,正在调查处理中。
本该是服务老人的暖心之举,竟被弄虚作假的机构搞成了“秒杀”式的作秀摆拍。如此操作,把本该享受惠民服务的老人变成“摆拍道具”,让其深感心寒,让围观群众愤慨,更让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打了水漂。正如事发地社区居民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 “用国家的钱,欺骗老百姓,也欺骗政府。”
在媒体曝光后,这家养老机构试图用摆拍视频混淆视听、应付交差的伎俩已被戳穿,希望后续能受到民政部门的严肃彻查。然而,比起这一次造假被“抓现行”,公众更想追问: 类似戏码究竟上演了多久?如此丧失底线的养老服务机构,其经营资质是否合格?招投标的流程是否合规?
近几年,各地政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尝试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社会组织。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专业机构提供专业服务,确实能满足公众更多元和个性化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进而让“每一分钱都能花到刀刃上”。然而,如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缺乏有效监督,没有制度性的跟踪规范,不仅可能让国家的钱变成“唐僧肉”,更会滋生各种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各级政府和部门近几年都出台过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不仅要求完善监管体系,还强调对不符合资质要求、弄虚作假的承接主体,要列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黑名单”,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但严格的惩罚须建立在高效监督之上。目前各地普遍采用的是第三方绩效评价机制,但在第三方评估之外,如此次事件所示,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当更直观也更难“造假”。在这方面应鼓励社会监督,并及时打捞服务对象的实际感受和意见。另外,对一些不涉及隐私的公共服务,也可要求进行实时录像,这比拍照“留痕”,显然更具监督效力。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项久久为功、时时为民的长久大计。不仅四川达州一地,其他地方政府也应当以此事为鉴, 检视购买公共服务的成色,不被“摆拍留痕”蒙蔽,多与被服务的群众沟通交流,了解商业机构真实的服务质量,提升监督的质量和力度。
不管是政府购买还是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服务对象的真实获得感,永远都应放在第一位。偏离了这个基础,服务提供方式的创新就是“舍本逐末”。因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推广过程中,对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理应有足够重视。只有每个环节都抓“实”了,服务才不至于“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