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聚力守正创新,全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立起新时代山东“文化泰山”,打造中华文化体验廊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创新和实干书写以文化人的新时代新篇章。
本文以文化“两创”为主线,详细描写了山东丰厚的文化资源,通过文献研究、文旅产业、融入生活等三个维度,引出山东文脉工程、美德山东、信用山东等,从而助推新时代文化山东建设。因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相对较多,也是考试的热点,通过学习可以更加了解山东丰厚的文化资源,文中很多小标题新颖,可积累用于遴选考试中。
坚持“两创”方针,奏响新时代文化强音
(旗帜注释:标题颇具特色,可积累用于遴选考试中)
齐鲁大地,泰山巍巍,黄河滔滔。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文化、齐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红色文化……古韵今风交融碰撞,滋养着亿万齐鲁儿女的精神世界,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底色。(旗帜注释: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说明齐鲁丰厚的文化资源,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旗帜注释: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近年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两创”方针,深耕人文沃土,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旗帜注释:表明山东在坚持“两创”方面的总体做法。)
传统文化放光彩,“文化泰山”立起来(旗帜注释:小标题很有特点,可积累用于遴选考试中。)
2022年9月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旗帜注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理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展不同文明的互动和交流。第九届是于今年在曲阜尼山举办的。)包含230函、1816册、215种元典的《儒典》一亮相,便成为海内外关注焦点。参加过4次尼山论坛的中山大学俄罗斯籍学者汉伊理认为,《儒典》构建了一套善本集成的“儒学大厦”。
《儒典》是《齐鲁文库》的开篇之作。《齐鲁文库》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学艺术、山水、科技、红色文献九编,包括6000多种、13亿字。山东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同步建设齐鲁文献数字化文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努力把《齐鲁文库》打造成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一流文库,立起新时代山东“文化泰山”。(旗帜注释:通过对《儒典》的描写,提出山东在齐鲁文献方面的计划打算,从而引出立起“文化泰山”。)
“‘山东文脉’工程,(旗帜注释:“山东文脉”工程是《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确定的重点文化工程,主要是指深度挖掘山东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较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推出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树立新时代山东“文化泰山”。)外具匠心、内有乾坤、影响深远。”山东师范大学特聘资深教授王志民说,通过加强对齐鲁文化的挖掘和阐发,集中展示山东省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价值优势,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古籍研究整理人才,建设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传播更多承载齐鲁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这对于提升山东文化软实力、助推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大深远意义。(旗帜注释:揭示挖掘阐发齐鲁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串珠成链,聚沙成塔。(旗帜注释:金句开头。)山东着力打造论坛品牌体系,在办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基础上,策划举办泰山论坛、黄河文化论坛、大运河文化论坛、海洋文化论坛、红色文化论坛等,让多姿多彩的论坛成为世界读懂中国、了解山东的重要窗口,也为凝聚“走在前、开新局”的精神力量提供理论支撑。(旗帜注释:全面展现山东的论坛品牌,并通过论坛品牌,揭示可以为山东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文旅产业添活力,文化“两创”强引擎
大运河,承载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永续、多元一体的厚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为给群众打造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山东以建设中华文化体验廊道为抓手推进文化“两创”,着力探索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以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为建设重点,辐射带动曲阜、淄博、泰山、崂山及沂蒙、胶东、渤海、鲁西等八大特色文化片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培育形成文化“两创”空间展示新标杆。(旗帜注释:表明山东推进文化“两创”的创新之举——建设中华文化生态廊道。)
将丰富文化供给和锻造文艺精品结合起来,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结合起来,山东找准推进文化“两创”的抓手,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满足群众文化艺术需求。民族歌剧《沂蒙山》获国家级奖项大满贯,菏泽两夹弦小戏《公鸡过寿》等3部作品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一;深入挖掘、活化民间文化资源,开展冬春文化惠民季、“村晚”等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山东省举办“村晚”2200余场。(旗帜注释:通过举例,如《沂蒙山》民族歌剧、《公鸡过寿》等,表明山东省在满足群众文化艺术需求取得的成效。)
一座老城如何焕发青春?(旗帜注释:疑问句开头,引发思考。)山东省青岛市中山路老城区提供了一种思路——利用AR、MR等数字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虚实共生的时尚街区,让文化与历史变得可视可感。在街角驻足,透过裸眼3D大屏“与宇航员击掌”;在城市记忆馆,坐一趟沉浸式光影巴士,感受百年老街的发展变迁。(旗帜注释:通过青岛市的例子,揭示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聚合效应。)
如今,采用VR、AR、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丰富创新传统文化的“软表达”,已成为文化“两创”的内在要求。山东把“两创”成果用更多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技术、应用呈现展示,培育壮大网络视听产业、沉浸式光影秀等行业“蓝海”,着力构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特色园区”的产业生态。(旗帜注释:表明山东“两创”成果运用的成效,构建了特色的产业生态。)
崇德向善成风尚,融入生活润民心
“烈火英雄”万惠文、“逆行白衣天使”白晓卉、“岱顶守卫”张康、“黄河颂歌人”王术青、“物理爷爷”王广杰、“抗癌勇士”尹海琴……(旗帜注释:举例说明山东的好人,从而引出下文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的美德。)数不清的山东人用坚守和信念汇聚起暖流,温暖了时代。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好人山东……在这些享誉全国的“金字招牌”上,都镌刻着一个“好”字,这是刻在山东人骨子里的厚道、诚信、好客等传统美德。
面向时代、回应时代。山东以融入日常生活为抓手,着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风化俗,将优秀传统文化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落在人心上、落在行为习惯养成上,不断擦亮“厚道山东人”招牌。(旗帜注释:重点说明山东是采取哪些措施,不断擦亮“厚道山东人”的招牌。)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山东印发方案,大力倡树“自律助人、孝老爱亲、诚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的美德健康新生活,并举办新礼仪改革工作座谈会,编写大众通俗读本,确定2000余个示范点,遴选百位专业辅导员深入基层宣讲。(旗帜注释:阐述了山东通过印发方案、举办座谈会、编写读本、深入基层宣讲等,推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社、校、家合力共画“立德树人”同心圆。(旗帜注释:金句。)山东不断创新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全环境立德树人“开篇破题”。(旗帜注释:过渡句,说明山东着力在创新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下功夫。)不断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山东省已培育设立68个省级中小学“春秋课堂”、158个省级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类研学基地。2022年启动“千人万场”宣讲活动,推选省级“新时代好少年”41名,建成乡村“复兴少年宫”1600余所,建立志愿者辅导员队伍3000余支,以创新举措培优扶强时代新人。(旗帜注释:阐释山东通过设立“春秋课堂”、开展宣讲活动、建立志愿者辅导员队伍等,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各地开展创新探索,完善激励嘉许机制,引导全社会将重信守诺融入日常生活。(旗帜注释:过渡段,表明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工作启动后,是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生活的。)
在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推开村民刘德坤家的大门,抬眼就能看到“诚”字悬挂在餐厅正中间。“‘诚’是我们的家训。人以诚为本,尤其是我们经营民宿生意,更要重诚信。”刘德坤指着墙上的牌匾说。像这样的家风家训牌匾,在曲阜尼山镇鲁源新村,每家每户都有。鲁源新村党总支书记刘承彪说:“家风源头清澈了,对涵养村风、社风、民风都很有意义。” (旗帜注释:以具体事例表明家风家训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强调的家风的重要性。)
2018年6月,山东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首批试点省份。4年多来,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五有”标准全覆盖,建成文明实践基地5000余个、文明实践公园广场30000余个、文明实践家庭站94000余个。各地创新形式,把“理论语言”转换为“群众语言”进行宣讲,打造了淄博“沂源红”、烟台“习语润心”、聊城“红挎包”等理论传播品牌。(旗帜注释:展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成效,并列举了各地创新宣讲形式,打造的理论传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