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为促进就业创业和社区服务深度融合,山东深入开展“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计划,旨在充分挖掘社区就业潜力,拓宽就业渠道,提升社区就业服务能力,着力健全社区就业促进体系,增强社区吸纳就业能力,推动社区就业全方位扩容提质。
本文以《山东省“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引入,简要概述了相关背景及主要目的,将支持“微创业”、创新“微组织”、培训“微技能”、优化“微服务”四个方面作为分论点,介绍了开展社区微业行动的主要任务及具体措施。本文主题较为新颖,而且切口小,容易出现在遴选考试的材料中,可对其中的一些做法措施进行积累。

社区微业助推“家门口”就业创业
(旗帜注释:“社区微业”是以建设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以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和居民商户需求为出发点,创新职业技能养成和岗位开发,充分挖掘社区就业公共服务潜能,用“家门口”就业带动社区“小循环”,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质效提升。)
近日,山东省就业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山东省“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深入开展“社区微业”行动,健全社区就业促进体系,充分挖掘社区就业潜力,增强社区吸纳就业能力,推动社区就业全方位扩容提质。(旗帜注释:论述开展社区微业行动的相关背景及主要目的)
拓展“微就业”,提升社区就业消纳力。(旗帜注释:分论点一,也是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计划文件中的主要任务之一)《计划》提出,发展社区商贸服务业促进就业,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旗帜注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在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形成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既惠民生,更促消费),积极引导知名餐饮企业布局社区餐,支持发展社区电商服务,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挖掘社区家政就业潜力。采取与企业、服务机构联合或直接引入企业进驻等方式,建设社区微工厂和社区“如康家园”,助力社区灵活就业。加大社区工作者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向重点群体倾斜,发挥政策性岗位兜底保障作用。(旗帜注释:论述了通过与企业、服务机构联合或直接引入企业进驻方式、加大社区工作者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等,拓展“微就业”的具体措施,可进行积累用于遴选考试中)
支持“微创业”,激发社区创业原动力。(旗帜注释:分论点二,也是社区微业的主要任务之一)根据《计划》,我省将优化社区创业场景,丰富社区商业业态,合理布局发展便民服务网点,支持发展楼宇经济、直播经济,丰富和提升夜间文化、餐饮、商贸、休闲业态。打造社区微创空间,为小微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有条件的给予创业场所租赁补贴。加大社区创业支持,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社区创业人员创办小微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申领不低于1.2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面向社区居民创新开发“社区创业贷”等金融产品,拓展融资渠道。(旗帜注释:支持“微创业”的具体措施,优化创业场景、打造微创空间,加大社区创业支持,开发社区创业贷等金融产品,可进行积累用于遴选考试中)
创新“微组织”,增强社区就业资源聚合力。(旗帜注释:分论点三,也是社区微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坚持党建引领,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联合辖区企事业单位、商业楼宇、社会组织,打造就业共同体。(旗帜注释:就业共同体这个提法可以加强记忆,将其运用在对策建议中,就业共同体指的以共同利益机制为基础,以建设良好的就业生态为目标,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就业共同体”。)支持邻近社区开展就业联建,共享就业资源。支持有条件的社区领办、创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效整合社区富余劳动力资源,提高就业组织化水平。(旗帜注释:创新“微组织”的具体措施,可进行积累用于遴选考试中)
培训“微技能”,提高社区居民职业转换力。(旗帜注释:分论点四,也是社区微业的主要任务之一)《计划》提出,建立社区培训清单,实现基本情况、技能水平、培训意愿、就业方向“四清”,推动技能需求和培训供给有效衔接。(旗帜注释:过渡句,对《计划》中关于微技能的要求进行论述)抓实小微特色培训,面向不同群体社区居民,实施分众式培训,大力实施“山东手造”“鲁菜师傅”“齐鲁建筑工匠”和新职业、新业态等领域培训,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创新社区培训模式,鼓励职业培训机构开办培训夜课、举办周末课堂等。(旗帜注释:本段描述了培训“微技能”的具体措施,抓实小微特色培训、创新社区培训模式,可进行积累用于遴选考试中)
优化“微服务”,提升社区就业服务力。(旗帜注释:分论点五,也是社区微业的主要任务之一)依托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场所,打造社区就业驿站,形成集失业登记、需求归集、岗位推送、能力提升、创业推介、职业指导、精准匹配、政策宣传、补贴申领于一体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平台。开展人力资源信息调查和用工信息走访,建立社区用工数据库,打造“家门口”岗位集市,精准组织供需对接。强化困难群体帮扶,建立社区就业援助台账,实现动态管理服务。(旗帜注释:优化“微服务”的具体措施,开展走访、强化困难群体帮扶等,可进行积累用于遴选考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