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把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理念、新举措,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聚焦发展使命,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本文首先阐述了加强人才储备的重要性,然后点出甘肃存在问题,最后从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引育用留的体制机制、全力优化资源供给三个方面来阐述甘肃如何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高质量人才储备支撑甘肃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旗帜注释:开头引用二十大报告中原文,提高政治站位,阐述了人才的重要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需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发挥省内高校培养人才集聚人才作用,加强人才储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开创具有甘肃特色的人才工作新局面。(旗帜注释:树立、发挥、加强、夯实、开创五个动词分别强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需要做的事情。)
加强人才储备是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旗帜注释:强调人才储备重要性,是现实需要。)当前,我省正处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交汇叠加期,亟须一批政治可靠、业务过硬、敢担当、能吃苦、善作为、重实践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旗帜注释:议论过渡。表明我国处于关键时期,亟需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只有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扎实做好人才工作,大力培育具有竞争性的人才优势,全力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全省各项事业打好坚实的人才基础,才能有力抢抓机遇、抢占先机,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旗帜注释:通过人才引领驱动,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强人才储备是服务国家西部建设的积极举措。(旗帜注释:强调人才储备重要性,是积极举措。)甘肃地处西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区,是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区,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增进西北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旗帜注释:议论过渡。从甘肃地理位置角度出发,说明甘肃对于生态、国家安全、边疆稳定的重要性。)相互交织的民族、地理、文化等因素,要求培养一批具有爱国情怀、熟悉西部基本情况、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服务西部建设的主力军。(旗帜注释:通过描写甘肃实际情况,强调甘肃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加强人才储备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途径。(旗帜注释:强调人才储备重要性,是重要途径。“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这里强调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重要区段,深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层次、宽领域的经贸、法治和人文合作交流,发挥省内高校高素质人才集聚作用,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储备一批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素质人才,对建成向西开放的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旗帜注释:从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性出发,说明甘肃对于聚集人才的重要意义。)
人才储备是适应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旗帜注释:强调人才储备重要性,是必然要求,也是引才、留才的重要措施。)甘肃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但高质量人才储备面临着一些困境与挑战。(旗帜注释:议论过渡。引出甘肃高质量人才储备存在的问题。)一是人才供需不平衡趋势将持续存在。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否掌握人才资源决定了能否赢得发展先机,而随着高素质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人才供给不平衡将持续存在。二是人才单向流动现象将区域性存在。因地域经济、环境、观念等差异,区域化和局部化人才流动趋势愈加明显。甘肃长期面临人才总量少、结构不优、高层次人才匮乏等问题,加之人才建设基础薄弱、人才经济动力不足,导致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存在基层人才“逆向流动”情况,基层人才缺失情况持续存在。三是促进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高层次人才保障措施依然缺乏竞争力,政策联动机制和协同效果有待加强,科技创新平台水平还需提升。省内高校人才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相对较低,省内地域行业间人才分布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高精尖人才的吸附力不强,人才支撑作用还不够突出。(旗帜注释:简要说明存在问题:供需不平衡、单向流动现象区域性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充分发挥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集聚优势,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为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旗帜注释:承上启下段落。引出甘肃应该如何储备高质量人才。)
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实现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必须重视本土人才培养,发挥省内高校的学科、资源、人才优势,助力本土高素质人才成长成才。培养的本土人才要对西部自然、经济、文化等情况较为熟悉,对这片土地要具有情感认同,具有扎根西部、奉献边疆的情怀,具备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的综合素质,要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成为服务甘肃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旗帜注释:提出对策: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甘肃地处西北,自然环境较为复杂,经济发展、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因此开发本土人才资源,盘活本土人才存量,促进优秀本土人才脱颖而出十分重要。)
优化人才引育用留的体制机制,打造特色人才引擎。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暖心留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人才力量。为破解高层次人才需求瓶颈,学校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人才全周期服务体系,在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上下功夫,积极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厚植人才成长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旗帜注释:提出对策:优化体制机制。出台经费管理、绩效工资、编制使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等方面的“授权松绑”政策清单,纠正“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评价倾向。)
全力优化资源供给,激发人才创新内生动力。必须挖掘和融合甘肃地域环境特点、民族文化特色,打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创新技术与产业发展通道,推动人才、创新、产业、资金、政策链“五链融合”,提高人才服务质量、扩大人才增量、提升人才总量。要突出甘肃人才引进的特色需求,用足中央政策,盘活社会资源,形成具有竞争力、符合西部特点的人才引进政策;要充分运用地域、民族、文化纽带和气候、环境特征,将省内高校作为推动发展的内生力量,鼓励开展高层次人才“订单式”培养试点、探索实施候鸟型共享人才模式,柔性引进具有本土情怀的高级知识分子、民族文化人才和具有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旗帜注释:提出对策:优化资源供给。围绕甘肃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建设需要建立并发布人才需求目录,按图索骥培养、招揽和汇聚人才。)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甘肃高质量发展要立足省情、结合实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资源结构,改善人才强省、科教兴省、创新发展的制度和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创造力,凝聚人才力量,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崭新篇章。(旗帜注释:金句开头,对甘肃高质量发展提出意见建议,提出未来工作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