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彰显文化自信。近年来,“二十四节气、太极拳、送王船”的申遗成功,非遗绽放出迷人的魅力,体现出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剧增。在踏上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程上,要持续奏响非遗文化旋律,彰显文化自信乐章。
![1682071736356770.png 9TX$406TR({{D3C_VP%`]C0.png](/public/uploads/ueditor/image/20230421/1682071736356770.png)
让非遗“活化石”融入现代生活
辽宁开展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公益惠民活动;安徽发布“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广东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非遗精品力作精彩亮相……近期,不少地方围绕非遗推出一系列具体举措,促进非遗开发利用,助力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旗帜注释:列举了辽宁、安徽、广东围绕非遗推出一系列具体举措,促进非遗开发利用,助力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增进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也能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公布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涉及纺染织绣、食品制作、雕刻塑造等多类非遗项目。“定瓷烧制:让传统技艺成为致富手艺”“苗绣:绣出就业致富新生活”“洛南草编:小草编闯出大市场”……一个个案例,既彰显着非遗的独特魅力,也启示我们,非遗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完全可以融入现代生活。(旗帜注释: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彰显着非遗的独特魅力,也启示我们,非遗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完全可以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往往与现代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让其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正是激发非遗内在活力的重要课题。一方面,保护好、传承好才能利用好。只有在加强非遗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利用好的关键在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到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再到建设非遗特色景区,坚持守正创新,促进合理利用,才能让传统技艺重焕光彩,进一步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当非遗工艺品借助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当非遗美食制作技艺经由短视频成为年轻人的下厨参考,当非遗戏曲融合流行音乐获得听众青睐,厚重的文化资源将滋养更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旗帜注释:如何让非遗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一是要保护好、传承好才能利用好。二是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关键在人。厚植人才沃土、传承后继有人,这既是全社会的深切期盼,也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引领,地市级、县级传承人为骨干,一般传承人为基础,梯次合理的非遗传承人队伍。下一步,还应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非遗学科专业建设,鼓励传承人参与院校学习和企业生产,提升创新创造活力和传承发展能力。(旗帜注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其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活”的文化形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原则之一。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不仅肩负着延续传统文脉的使命,彰显着遗产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还不断地将天才般的个性创造融入传承实践活动中,对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久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保护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8年,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8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下,先后有11人失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截至2022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3057人。)
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我国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如今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非遗就能成为当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旗帜注释:我国在2007年非遗项目资源普查基础上,建立并逐渐完善了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国务院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批、共计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让非遗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与社会分享,才能让公众充分享受到非遗保护的成果,并一起参与保护。创造机会让非遗更多地走进校园、社区之外,还需要科学整合项目,让非遗同旅游、科技、乡村振兴等结合起来,全方位提供资源保障,并全方位用活资源,以共享的方式促进产业延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