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根据背景资料,分析导致当前“县级中学塌陷”的主要原因。要求:分析深入、全面,表述简洁、准确,不超过300字。
旗帜解析:
“县中塌陷”严重打击和挫伤了当地学生的学习信心,不利于国家十四五教育规划的实施,究其原因:(一)优质生源的流失。一些省会、地级市的超级中学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导致县级中学优质生源大量流失;(二)师资力量的减弱。省、市级中学通过“利诱”,将一大批优秀县中教师吸纳到省、市工作,使得县级中学师资力量的弱化。(三)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男女教师性别比例结构失衡,对于学生成长不利,影响中学生认知能力全面发展 。(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区域教育公共政策失衡。(五)相关部门监管的缺位。对于违规招生等问题,处罚不严,导致问题愈演愈烈。(六)基础设施不完善。县级中学资金投入不足,相比大城市学校缺乏竞争力。
二、问题:根据背景材料,假设你是S省农业农村厅相关科室的工作人员,请以S省农村厅的工作人员身份写一篇该省T市耕地“非粮化”整治情况的调研报告纲要。要求:内容全面、结构完整、要点充分、表述简洁,不超过600字。
旗帜解析:
S省关于T市耕地“非粮化”整治专题调研报告提纲
为深入了解T市“非粮化”整治工作进展情况,S省对T市开展了专题走访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T市所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非粮化”整治提升工作完成程度均为100%,且整治后的土地已全部流转,土地流转方式为出租或转包。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做法。构建了三级“田长”组织体系将耕地“非粮化”纳入综合治理网格化日常巡查工作内容。
(二)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宣传引导镇、村干部上门沟通商议,争取群众理解支持。
(三)分类分级推进整治。
(四)加大政策支持。实行财政补贴兜底。
三、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质量恢复成本高。
(二)部分县财政负担过重。
(三)部分农田配套设施不完善。
(四)农业生产经营存在困难。
(五)信息化程度较低。
三、下一步意见建议
(一)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统筹安排粮食作物建设用地指标,落实育秧育苗、粮食烘干、稻米加工、机具库棚等农用地。
(二)改善耕地质量。实施土壤健康行动,鼓励多用有机肥,促进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
(三)提供技术支持。与相关科研部门等开展合作,引进人才和技术,引导发展农作制度创新模式,并利用专门的供需、产销平台等对种植量进行宏观把控,从而提高销售效率及农户经济效益等。
(四)加大财政投入。省级加强财政支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对财政困难县的专项补贴,确保工作进度。
(五)实行信息化。运用大数据的方式,建立种粮户动态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更新数据,准确掌握耕地流转和粮食种植情况,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三、问题:请结合我省实际,就四川省如何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全面、准确理解问题。
2、侧重说对策建议论述、符合实际,具有现实可行性。
3、程序完整、逻辑合理,表达准确、简明。
4、背景材料供理解参考。
5、字数1500-2000字。
旗帜解析: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并要求着力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使全省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服务供给,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推动共同富裕,确保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工作的深入细化,我省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也不断提供,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特别是因为我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民人口占比高,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突出,也就决定了我们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大,欠账较多的实际情况。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方面,更多地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其中既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也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失衡的问题,还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区域失衡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鸿沟,另一方面是财政、住建等机制存在的壁垒。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全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以绿色为方向,以开放为手段,以共享为目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不断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以创新为动力,促进自身规划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同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之一。因此,要发挥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作用,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把我省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与国家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进行有机结合、无缝衔接,在国家的战略指导下,在中央的具体安排下,结合我省实际,以创新理念,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
以绿色为方向,推动服务从“生存”向“生态”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在保“温饱”的基础上,还要顾“环保”。农村的生活应该包括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社会文明度、资源承载度、公共安全度、居民幸福度等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除了包括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还应该包括农村道路建设、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农村环境保护等等。与农民密切相关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改厕和村容村貌改造问题,要统筹安排部署,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得到综合全面整治。比如,结合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协调推进农村公共厕所和旅游厕所建设,并与农村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一体化推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数量,提高供给质量,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以开放为手段,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是纯公共产品,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承担兜底职能,但并不意味政府必须直接提供全部的基本公共服务。在财政实力有限而服务无限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各种政策安排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产品提供,完善以政府供给为主、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供给机制,补充政府供给的不足,实现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建立公平的市场运行环境和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扩大公共服务资本运营规模,从而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以共享为目标,实现公共服务覆盖面和内容的全面性。共享指的是覆盖面和内容上的全面性,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还要求覆盖人群和地域的全面性。一是基本公共服务“随人走”。要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个关键,将持有居住证人口纳入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使其逐步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并创造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二是建立反映公共产品供给动态效果的大数据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针对农村流动性和动态性突出的特点进行公共产品的分析,预判公共产品供给需求和数量,精准供给与配送个性化、便利化和灵活性的农村公共产品。
千帆竞发勇者胜,百舸争流奋楫先。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发展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四川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