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将“韧性”概念引入城市建设与防灾减灾领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社区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成为新时期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的基本组成。
随着基层治理情境日趋复杂,面临治理需求多元化、基层组织行政化、技术治理形式化等“堵点” “痛点”“难点”问题,本文从韧性框架构建、多元主体有效联动、探究问题解决方案与增强韧性程度提升四个方面推进韧性社区的建设的轮速,是丰富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实践水平的可行之策。

加强社区韧性建设
《学习时报》(2022年4月24日)
韧性社区建设是一个长期和系统性工程,需要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增强社区韧性。城市当中最为敏感的区域就是社区,社区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能及时应对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正常秩序,是未来城市安全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韧性社区是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链接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并从有害影响中得到恢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建设韧性社区不仅是满足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保障社区安全稳定的基础条件。因此,韧性社区的建设应致力于在韧性框架构建、多元主体有效联动、探究问题解决方案与增强韧性程度提升几个方面着力。(旗帜注释:韧性社区建设是我国基层治理面对复杂治理环境的适应性创举。本段首先就从韧性社区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出发,强调要在对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中不断增强社区韧性,接着对社区对城市的重要意义以及韧性社区的主要内容、重要价值三个方面对建设韧性社区的必要性进行论述,最后引出全文的总论点:韧性社区的建设应致力韧性框架构建、多元主体有效联动、探究问题解决方案与增强韧性程度提升四个方面。)
以社区整体安全为目标构建社区韧性框架。韧性社区的建设和治理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将社区内外与之相关的各类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客观因素纳入其中,建设具有特定结构和层次的治理体系框架,以社区整体安全为目标打造系统化的模式和机制。首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社区自治职能和自我服务能力。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社区能够更好地整合各类组织资源,打破相互封闭的运行状态,推动区域内组织结构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其次,整合社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社区各元素进行有效联动的基础,在重视培育社会资本的同时,建立由居民和家庭形成的社区社会网络,发挥社会资本的纽带、桥梁和连接功能。此外,还要建立一套全周期韧性社区治理机制,从规划、服务、应急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统筹,促进社区治理体系与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有效衔接。(旗帜注释:分论点一:社区韧性框架应以安全为目标具体论述,本段行文方式是工作报告中典型的“1+N”模式,即用一句话解释观点,再从几个方面对具体如何做进行论述。在本段中作者首先从韧性社区的建设和治理需要综合各类经济、政治和文化,必须以安全为目标打造系统化的模式和机制,接着具体论述了如何从组织、资金、机制三个方面实现这一目标。)
优化社区治理多元主体有效联动。构建韧性社区要以协同网络化为方向,推进治理主体多元化,实现社区内外各元素有效联动。第一,推进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政府架构影响着社会组织中其他各类组织的结构发展,也是韧性社区建设的基础。要从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角度深入改革,不断创新社区治理理念、治理机制和治理工具,在标准制定和监督评估方面确保社区安全运行。第二,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大力发展社会应急组织,增强社会组织发展动力和参与治理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引导社会组织既能在社区日常公共事务治理中提供专业服务、参与基层治理,还须引导社会组织在应急处置中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分散风险以提高社区韧性建设。第三,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韧性社区建设。社区居民作为韧性社区的参与主体,需要提高安全韧性方面的全域理念共识,以提升安全韧性文化,树立正确的安全韧性评估观念。第四,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进一步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应急协调联动机制,不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强化社区应急治理能力,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旗帜注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本段则从韧性社区建设的主体出发,强调多元主体有效联动是韧性社区应有之义。作者分别从政府管理体制、社会力量、社区居民以及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联动对如何激发韧性社区建设活力进行的分析,总的来看,本段所运用的主体思路法是遴选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要学会从不同的主体去提要求、提措施、分析原因等。)
探究问题解决方案完善社区韧性机制。安全韧性治理体制建设工作将从组织领导和分工合作的角度共同探究问题解决方案。具体来看,建构社区安全韧性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应在多元价值理念下确定行动纲领与具体措施,然后配合专业的技术指导和路径导向要求建立监督考核部门,规范决策机制。首先,重点考察治理者业务方面的情况和能力之外,还须重视整个人才队伍结构是否合理等问题。其次,持续加强对专业治理人才的培训,通过定期开展在职培训,增强治理者精细化服务的专业水平,提升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加快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治理中多元主体的力量,将各类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化、标准化改造,落实到各个环节的实践中。此外,在制定应急治理体系工作措施时,推动以党建引领、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应急治理工作机制,形成具备指向性的流程响应系统,将已有风险的特征表现和案例分析进行匹配,确定需要采取具体应对措施。(旗帜注释: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韧性社区建设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本段则分析了韧性社区如何探究问题解决方案。作者首先概括了总的实施路径,接着又从治理者、治理水平、治理手段三个方面进行了细化,具体来说就是治理者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治理水平要加强专业治理人才的培训、治理手段要将各类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化、标准化改造,并落实到实践。)
提升智能化综合水平增强韧性程度。数字技术赋能不仅有助于社会治理体系效能的释放,也能为韧性社区应对非常态化状况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此,发挥信息最大效用,整合基础数据资源,关键在于实现现有数据信息的聚集、流通和应用以利于社区韧性的健康发展。一是制定规章制度,保障数据应用的规范性,利用智能化技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现有基础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将各类信息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中。二是打破数据壁垒,促进数据互通互动以及成果共享。将各类数据资源进行集聚后,让数据在不同部门间、部门内部进行流动,才能发挥整合数据资源的作用,形成立体式的数据网络,有效推动治理水平提升。三是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融入社区精细化治理技术之中,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数据平台,共享治理信息,进一步消除“数据屏障”和“信息孤岛”,为推进基层社会精细化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增强韧性程度以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旗帜注释:数字经济时代,充分运用好信息技术在乡村、社区治理中的效能是必然趋势,本段从提升智能化水平对建设韧性社区进行探讨,行文中作者首先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对社会治理、韧性社区建设的意义,并由此得出信息最大效用的发挥关键要有利于社区韧性的健康发展,接着本段从制定规章制度,保障数据应用的规范性、打破数据壁垒,促进数据互通互动以及成果共享、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融入社区精细化治理技术之中三个方面对具体如何在智能化运用中增强社区韧性进行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