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悠悠万事,民生为本”,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文以“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总论点,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通过逐层深入的三个分论点,回答了为何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我们回答民生类问题,廓清了理论发展,指明了行动的方案。

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18日)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彰显了我们党对改善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视。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旗帜注释:开篇从整体出发,阐明了民生的重要地位。首先以古籍《淮南子》引入“治理国家要以民为本”的主题,又结合今年两会重点,点出了民生事件看似枝叶,汇聚起来却是国之大者的重要特性,最后对我们关注、保障、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做法要求。)
(旗帜注释:以下内容将进入到分论点论证,三个分论点论证角度从宏观到具体,从外到内,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旗帜注释:分论点一: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本文主题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就阐明了发展与民生之间的关系。从党的根本宗旨、初心使命,到习总书记的最新指示,阐明了民生事为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并对在高质量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方法论指导。)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握工作重点,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当前,民生建设的总体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相比还有差距,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一方面,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有一个过程,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脱离当前我国国情提出过高目标。要在守住民生底线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抓起,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旗帜注释:分论点二: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握工作重点,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本段更进一层,着重在阐述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做?通过对当前形势分析,提出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对应本段“一方面”重点在于举措要有针对性,直接有效;量力而为对应本段“另一方面”重点在于在着眼国情基础上,守住民生底线的同时,适时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是落实到行动上。必须立足实际,出实策、办实事、求实效。要创新方法。民生问题牵涉千家万户、亿万群众,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决不能只用一个思路、一种方法去解决,而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寻找“过河的桥与船”,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打通解决问题的“最后一米”。要改进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立正确政绩观,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多做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造盆景”“装门面”的虚功。要落实责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岗、分解到人、具体到事,确保每项工作有计划安排、有责任分工、有时限要求,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旗帜注释:分论点三: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是落实到行动上。本段将重点落在“何落实到行动上”,给出了具体工作指导,即在遵从“实”这一原则下,创新方法、改进作风、落实责任三项要求。)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我们深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迎难而上的担当、常抓不懈的执着,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旗帜注释:结尾段论证角度回归整体,与首段相呼应。再次重申了民生为大的重要地位,同时对当下我们的民生工作作了整体总计,肯定成绩的同时,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总的做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