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面对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如何建设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如何加速社会适老化改造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老龄化这一热点话题出发,对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社会“不适老”之间的矛盾、推进社会适老化的重要意义、社会适老化改造的现状以及如何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进行了分析,文章对老龄化话题的思考对遴选考生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须推进适老化改造
《光明日报》(2022年4月11日)
当前,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无障碍”“适老化”成为当下的社会热词。有媒体报道称,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养老问题,适老化产业或将成为新风口。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也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旗帜注释:首段从社会总体情况指出当前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接着通过媒体报道与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建言进一步强调出老龄化、适老化是目前全社会必须直面的一道现实课题。)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和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社会适老化改造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7%,且老年人口规模还在持续快速增长。但是我国现存的城乡住宅普遍存在“不适老”的问题,比如中小城镇的绝大部分老旧小区没有安装电梯和设置无障碍坡道,给老年人日常生活出行带来了很大困难。近年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社会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绝大多数老年人因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方面遭遇了许多不便。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社会“不适老”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旗帜注释:本段首句从老龄化的趋势指出社会适老化改造势在必行这一观点,次句紧接着开始举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情况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这一观点进行论证,第三、四句再结合当前中小城镇居民生活以及数字时代下老年人面临的困境对“不适老”的问题进行举例论证,最后通过再次重申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社会“不适老”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来回应首句提出的观点。本段的论证方式十分严密,对旗粉们学习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总结来看,就是首句依据某一趋势提出观点,次句举例论证这一趋势,再次举例论证观点,最后再总结回应首句提出的论点。)
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既是解决老年人生活不便的当务之急,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幸福地过好晚年生活是每一位子女的心愿,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需要给予老年群体更多的关怀,在住宅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产品开发应用等各项工作中,充分纳入对老年人特殊需求的考量。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既是对老年人口群体的尊重和关爱,也是对全社会的普遍关怀。从这个角度讲,对老年友好就是对人人友好。(旗帜注释:本段主要是对社会适老化改造意义进行分析,段落首先从现实:解决老年人生活不便的当务之急,客观: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主观:每一位子女的心愿、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等角度进行了论述,接着提出了要在住宅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一些具体方面充分考虑好老年人需求,最后再次总结升华社会适老化改造的重要价值:“是对老年人口群体的尊重和关爱,也是对全社会的普遍关怀”。)
近年来,各部委和各地相继出台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例如,在城镇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在公共场所增设无障碍设施,推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行适老化改造等。总体而言,社会适老化改造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认知欠缺、投入不足和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旗帜注释:转折段,本段主要目的是总结国家与各地适老化改造的现状,进而提出社会适老化改造面临认知欠缺、投入不足和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为下文提出对策奠定基础。)
推行社会适老化改造,首先要转变认知观念,提升全社会的适老化意识。虽然近年来全社会对适老化改造的讨论越来越多,但还远没有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目前,适老化改造还是以政府主导的老旧小区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为主,具体工作包括加装电梯、增设无障碍设施和报警装置等。但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远不止如此,住房设计、社区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品开发应用等都需要做适老化考虑,对适老化改造所涉及的领域需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此外,社会适老化改造不单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个人、家庭、企业都需要形成完整的适老化观念,需要在适老化改造的必要性、全面性、紧迫性上形成社会共识。(旗帜注释:本段就社老化改造面临的认知欠缺问题提出转变认知观念、提升意识。从目前全社会的对适老化话题的谈论尚未全覆盖、社会化改造以政府为主的建设内容尚较狭隘以及适老化改造责任的压实上尚不全面三个方面对形成社会共识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本段采取的论证方式是反面论证,即通过列举适老化在形成共识的过程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来论证。)
推行社会适老化改造,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大多数社会适老化改造由政府主导,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适老化改造能够触及的领域和覆盖的人群十分有限。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适老化改造又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单靠政府投入力量有限,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口对社会适老化改造的需求。如在居室内配置防滑垫、感应夜灯、扶手、洗澡椅等生活辅助设备,以及智能监测和报警装置等,不仅需要也更适合以家庭、个人作为行动主体。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需要在形成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家庭、社会、政府等各方力量。政府部门应着重发挥好在顶层设计、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旗帜注释:就适老化改造面临的投入不足问题提出要共同努力加大投入,首先从主客观角度对为什么需要加大投入进行了分析,即客观上政府投入有限,主观上老年人群庞大,接着又对如何共同努力以及政府部门在适老化改造过程中应承担怎么样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总体来看,旗粉们要学习这种分块式的论证方式,在写策论文章时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
推行社会适老化改造,还要注重改造的科学性,提高针对性。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适老化改造的目的是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住宅、社区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品应用等进行适老化改造前,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清楚老年人的具体需求,提高改造方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旗帜注释:针对适老化改造面对的缺乏针对性问题提出要注重改造的科学性观点,首先从矛盾的特殊性角度入手提出老年人群体间不同程度个体差异,接着结合适老化改造的初衷,对如何做到科学性进行了具体的论述。正如马克思理论所提出的在对任何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时,必须将问题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适老化改造是当前我们社会发展过程中面对老龄人群快速增长情境下的一个必然要解决的问题,在针对这个问题时需要社会的各方努力,但也必须要充分考虑好老年群体的自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