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基层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文汇聚“基层治理”这一主题,重点探讨基层治理如何做的问题,以“下更大功夫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为总论点,通过“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同步推动基层减负/满足人民群众对基层公共服务的多样化期待”三个分论点,阐述了只要广大基层干部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激发基层活力,提升治理能力,就一定能维护好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下更大功夫提高基层政治能力
《人民日报》(2022年03月24日)
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激发基层活力,提升治理能力。(旗帜注释:社会治理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聚焦社会治理中的基层治理纬度,响应创新的时代要求,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才能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北京市强化党建引领,建设完善党群服务中心、楼宇驿站等,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多种服务;陕西延安市将共享餐厅建设列为重要民生项目,为老人、环卫工人、低保户等提供安全、实惠的饭菜;天津市规划搭建“城市大脑”,实现“一网管津城”,利用信息化手段赋能基层治理……近年来,各地推动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既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也增强了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旗帜注释:本段列举了一些创新型的基层治理活动和手段,让提高基层治理这一主题有了更生动的社会图景,论述了各地推动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的扎实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去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形成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合力。(旗帜注释:本段从政策沿革的角度追溯了自十八大以来基层治理被摆在重要位置,后在党的历次重大会议上,都不断提出新的政策将“基层治理”引入更加深入和成熟的阶段。)
除了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为基层减负也要同步推动,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创造更好条件。近年来,中央连续印发文件,聚焦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突出问题。比如,2019年首次被确定为“基层减负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也把“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负担”明确为工作原则。把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下移至基层,让基层干部从一些形式主义的案牍劳形中解脱出来,无疑是期待广大干部腾出手来办更多造福群众的实事,同时凝神聚力提升治理效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旗帜注释:本段从“基层减负”入手,论证了通过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干部从案牍劳形的形式主义中腾出手,致力于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实事。)
当前,人民群众对基层公共服务的期待更加广泛多样,这对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统筹不同工作目标的需要,维护群众不同的利益需求,避免顾此失彼。其次,要掌握创造性落实决策部署的能力。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能照本宣科、机械地执行政策,而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在解决新矛盾新问题中寻找新的理念、思路、办法,在破解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反复出现的共性问题中开辟新路径。(旗帜注释:本段从更好满足群众对基层公共服务的期待入手,着重提出了“善用系统思维”、“掌握创造性落实决策部署能力”两个方法论的指导。)
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基层既是基础单元,又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只要广大基层干部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激发基层活力,提升治理能力,就一定能维护好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旗帜注释:首尾呼应论述了“善治”的重要意义,重申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坐标,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