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深化近年来减税降费的政策格局,力度之大、内容之丰富,让整个市场十分振奋,极大提振了市场对有效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和中长期转型发展的信心。减税降费政策有序有力落地,有效纾解了企业经营困难,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
国家推出多项优惠政策支持新业态的发展,但这些税费优惠政策不是可以随意钻的空子。薇娅偷逃税被处罚是一记警钟,无论名气再大、人气再高,一旦偷逃税就难逃制裁。身为头部主播,更该带头守法。享受新业态带来的制度红利,就须展现与之匹配的法治素养。自觉依法纳税,法治轨道内的流量变现才有意义,规范发展的新业态才有未来。

减税降费为企业添活力
《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1日)
时至年末,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稳步前行的税收政策领域,频频传来好消息。10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11月中旬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又明确,研究采取新的组合式、阶段性减税降费措施;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提出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利好接踵而至,让市场主体更有底气渡过难关,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旗帜注释:首段介绍了税收政策领域的优惠措施:10月底,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11月中旬,采取新的组合式、阶段性减税降费措施/国务院,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
近年来,对于广大市场主体来说,“减税降费”是获得感很强的政策关键词。从2018年推出深化增值税改革措施,到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再到2020年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推出支持疫情防控和助力复工复产税费优惠政策,减税降费一路护航市场主体前行。今年以来,我国的减税降费政策不仅注重“量”上发力,而且聚焦“质”上提升,亮点颇多,含金量也很高。(旗帜注释:连续多年的减税降费取得了明显效果,也实实在在地减轻了企业负担。举例了2018、2019、2020三年的“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促进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助力高质量发展。)
减税降费更重视支持创新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类企业提前享受加计扣除金额1.3万亿元,减免税额3333亿元。格外亮眼的成绩,源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今年经历的几次“升级”。3月,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企业在10月纳税申报期可提前享受上半年加计扣除优惠;9月,优惠政策再加码,企业可提前享受优惠范围扩展至前三季度。政策利好不仅有了“升级版”,还能提前兑现,极大减轻了企业负担,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旗帜注释:减税降费更重视支持创新发展。例举了前三季度,全国各类企业享受优惠情况,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减税降费对科技创新会发挥乘数效应,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今年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既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又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收益。)
减税降费扶持中小微企业力度更大。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促进增长、保障就业、活跃市场、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政策层面继续对中小微企业予以重点关注和倾斜: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政策延续加码态势,助力中小微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激活发展潜能。(旗帜注释:作为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先手棋”,推出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措施。减税降费的持续推进,让众多小微企业创造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发展壮大意愿不断增强,提高了市场主体活跃度。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小微企业虽“小”但作用不“小”,尤其在吸纳就业方面作用重大。对小微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大幅扩大了政策受益面,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的关键性作用。)
面向未来,政策提质增效仍是题中之义。用好减税降费助力市场主体发展,注重普惠性,也要更有针对性。一方面要在精准性上下足功夫,积极用好税收大数据等手段,精准识别市场主体需求,精准落实减税降费“红包”,做好精准这篇大文章,让每滴政策雨露都能落地见效。另一方面,要在灵活性上多动脑筋,根据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适时推出类似阶段性税收缓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提前享受等措施。紧跟市场主体发展需求,让政策真正“活”起来,企业发展才会动力强劲。(旗帜注释:对以后减税降费政策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要精准落实减税降费/要灵活运用减税降费的政策,让政策活起来。本段的对策建议,旗粉们可积累学习,运用的案例分析中。)
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是支撑就业的“顶梁柱”、创造财富的源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宏观政策要继续围绕市场主体展开。当然,为市场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光靠减税降费政策“浇灌”还不够,金融、产业等政策也要积极配合、协同发力。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才能发挥其效果“倍增器”的作用,让市场主体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旗帜注释: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税收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但是光靠减税降费政策还远远不够,金融、产业等政策也要积极配合、协同发力,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让市场主体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