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语: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到“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富裕富足,离不开乡村产业发展。本文立足乡村振兴,以甘肃及全国发展特色产业的事例引出文章主题乡村产业振兴需久久为功,从两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强调要保持定力,持续培育培强乡村特色产业,补足发展短板。
文章整体上不属于典型的策论文形式,但作者在词句处理上非常用心,首句即给人非常强的画面感,并在文中多次运用排比句,且短句凝练、工整,值得旗粉们学习。

乡村产业振兴需久久为功
《人民日报》(2021年06月02日)
山腰上果树茂盛,草丛里鸡鸭觅食,蜂箱旁群蜂飞舞……在甘肃省陇南市不少乡村,农民既有见效快的养殖产业,也种植周期长、效益高的林果产业,“长短结合”让农民发展产业有信心,更有了耐心。得益于多年持续不懈地培育,陇南的核桃、油橄榄、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产值超过百亿元,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旗帜注释:首段以山腰上、草丛里、蜂箱旁的小视角切入,引出甘肃在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上的做法和成效。首句画面感很强。)
在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下,乡村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已培育34个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小米粉变成了大产业、小茶叶长成大茶“业”、小土豆变成“金蛋蛋”……这些特色产业成功的背后,无一不是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精心培育,依靠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拧成一股劲,合力让一个个“土特产”闯出了名堂。(旗帜注释:由甘肃拓展到全国来看,在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下,各地结合当地实际,陆续把小作物做成大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闯出名堂。)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当前,无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需要产业发展再提速、质量再提升。但应注意的是,乡村产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急于求成,难免会出现片面追求规模、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只有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才能让乡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旗帜注释:本段为过渡段,强调要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在打造全产业链上持续发力。当前,一些地方的乡村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较短,市场竞争力弱。接下来应瞄准薄弱环节,加快乡村产业提档升级。让“一产”优起来,多在生产绿色优质产品上做文章;让“二产”强起来,推动科技创新,引进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让“三产”旺起来,加快传统农业与电子商务、观光旅游等深度融合。实践证明,只有在产业规划、龙头培育、技术创新等方面下足功夫,才能打造出抗风险能力强的产业链,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旗帜注释:措施一:持续发力,补强产业链。各地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补长补强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分别从“优一产”“强二产”“旺三产”提出具体措施。文章关于三产发展的建议,小标题短小有力。)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坚持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补上产业发展短板。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资源要素短缺,发展产业要补的课不少。对于脱贫村,应加强产业后续扶持,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扶上马再送一程,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针对不少乡村在冷链物流、现代营销等方面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相关部门要在资金、人才、技术上精准施策,持续补上影响产业发展的弱项。(旗帜注释:措施二:精准用力,补足短板。要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础上,结合各村实际,对基础条件差、发展动力弱的村给予政策倾斜,提高政策供给精准性,补足短板弱项。)
乡村产业振兴,重在农民受益。一方面,发展产业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多让农民参与决策。另一方面,各地应根据产业发展阶段,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示范带动等方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旗帜注释:本段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依靠群众,让群众参与决策,汇集民智,既选择了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也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积极投身乡村产业振兴;一切为了群众,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方法,让群众在发展产业中获益,真正实现农民富裕富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只要我们围绕特色产业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乡村产业就能不断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充沛的动能。(旗帜注释:文章最后发出号召,强调要围绕特色产业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再次呼应本文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