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人民日报》(2021年04月15日)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课堂、校园,有着很强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课本、课堂、校园,可以让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贯通、与成长过程对接,让学子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文学艺术,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很强的教育价值。优秀传统文化能为铸魂育人提供重要支撑,其中的道德、思想可帮助立德修身,文学、艺术可用来提升素养。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独特智慧,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宝贵财富。(旗帜注释:首段阐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立足于时代价值,强调了传统文化带来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信与教育相结合能在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文学艺术方面产生重要作用。本段是全文的总起段,为后文阐述如何在青山年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进行铺垫。)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课堂、校园,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实践纳入教师培养体系、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和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纳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鼓励教育工作者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更好地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智慧和价值。(旗帜注释:第二段阐述了教育工作者对于传统文化推进工作的角色,对于青少年而言,教育工作者是学习和生活中的关键角色,因此鼓励教育工作者传承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意味着要让教育工作者大胆教授传统文化,更要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师培养体系的一部分。)
推动传统文化进课本、课堂、校园,关键在落实。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正是旨在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支持各级学校结合区域特点研发、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鼓励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支持优秀传承人为中小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分学段、分年级开展中小学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特别是在传统节日和节气中潜移默化地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学科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并建立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机制。同时,可以按照相关改革要求,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教学述评、学校和区域教育质量考评体系,并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探索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核。(旗帜注释:本段关注于落实,首先提及教育部新引发的指南,其次提到如何以多样的课程丰富对青少年的教学形式,第三是将传统文化纳入到各个环节参与者的评价过程中。本段的论点与上个论点有重复,逻辑不甚明确,但提及的措施可供旗粉积累。)
传统文化教育绝不是几门简单的课程,而首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价值的涵养。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以强大精神动力凝聚人心、汇聚民力,才能筑造全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绝的力量。(旗帜注释:末段内容主要为呼吁,呼吁所有人应充分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筑造全民族的精神家园。缺点在于,前面的论述过于单薄,因此呼吁显得苍白无力;且呼吁内容未紧扣主题青少年,因此在结构与内容上都显得与前文的内容不够浑然一体。)
旗语: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传统文化教育首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价值的涵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课堂、校园,有着很强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是一个重要路径。本文从教育的角度论述如何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总的来看,本文论述不够丰满,结构不够严密,但是分析的角度和提出的策论值得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