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要提质更要持续 《 人民日报 》(2020 年 03 月 15)
全国两会期间,“财政收支紧平衡”成为不少代表委员和百 姓关注的话题。(旗帜注释:首段简明扼要,以全国两会为切入 点,紧密联系时事政治,引出本文话题。)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给财政运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 挑战,财政增支减收压力加大。特别是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全 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 14.3%,收支矛盾突出,地方财政运转存在 一定程度的困难。而另一边,为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复工复 产,我国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7 批 28 项措施连续发布, 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 2.6 万亿元。2020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收入比去年下降 3.9%,税收收入比上年下降 2.3%。让企业有获 得感的减税降费,也是国家“钱袋子”缩水的原因之一。(旗帜 注释:文段采取“正反对比”的写法,财政收支困难 VS 大规模 减税降费,更好体现了在我国去年的经济形势下,减税降费工作 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今年,为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市场主体 减负担、稳预期,进一步扎牢发展根基,我国将继续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 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 起征点;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75%政策,将制造业企 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 100%……对小微企业“精准滴灌”、激 发企业创新动能、助力内需提档升级,减税“套餐”的分量仍然 很足。(旗帜注释:文段介绍了今年我国减税降费的一些做法, 相应的做法旗粉们可积累,用在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减税降费等 相关题目中。)
应该看到,虽然当前我国经济呈现稳定恢复增长态势,但疫 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财政收支紧平衡的状 态将持续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减收”和“减税降费” 能同步实施,反映出宏观调控的高超艺术。一般来讲,如果减税 力度不足,“放水养鱼”效果不明显,企业获得感不充分,生产 经营就会缺乏后劲,“税基”不稳固、“税源”不丰沃;如果减 税力度过猛,会影响当期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就难以满足保 障民生等公共服务支出和重点战略任务财力需求。由此回望 2020 年,我们在财政运行承压的情况下大规模减税降费,办成了一系 列大事难事,殊为不易,值得点赞。(旗帜注释:文段继续采用 “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述了去年我国减税降费所取得的成效。)
做好减税降费工作不容易,需要财税部门科学运筹,将惠企 利民与增强财政可持续能力通盘考虑。临时性措施、阶段性政策 与制度性安排要灵活组合,当用则用,该停则停,关键在于把握政策的“时度效”。(旗帜注释:本段开始从政府层面讲怎么做 好减税降费工作--财税部门科学运筹,将惠企利民与增强财政可 持续能力通盘考虑。)
做好减税降费工作,也需要纳税主体调整预期。高强度、大 规模的减税降费不可能“永远在路上”。一方面,2020 年我们 用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和提高专项债额度等办法增加 财政收入,实现预算平衡,部分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直达 基层的资金,就是用于弥补地方财政减税降费导致的财政减收, 这属于特殊时期的非常之举,不会也不可能保持频次和力度。另 一方面,如果依靠减税降费去护佑那些“先天不足”的企业免遭 市场淘汰,宏观政策可能就对冲了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所以从 长期看,平衡市场主体的“算盘子”和政府的“钱袋子”,还是 要发挥制度性安排的优势。(旗帜注释:本段从纳税主体层面讲 怎么做好减税降费工作--纳税主体调整预期,平衡市场主体的 “算盘子”和政府的“钱袋子”。)
接下来,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政策,重点不是提高减税降费 “总量”,而是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财税等部门只有着 力优化减税降费落实机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弱 化减税降费政策红利,才能确保该减的税减下来,该降的费降到 位,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不打折扣地送到企业手上。(旗帜注 释:文段最后总结升华,再次点明主旨,呼应主题。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政策,重点不是提高减税降费“总量”,而是提高政策 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旗语:在全国两会期间, “财政收支紧平衡”成 为不少代表委员和百姓关注的话题。如何进一步落实 “减税降费”政策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如果减税力 度不足, “放水养鱼”效果不明显,企业获得感不充 分,生产经营就会缺乏后劲, “税基”不稳固、 “税 源”不丰沃;如果减税力度过猛,会影响当期国家一 般公共预算收入,就难以满足保障民生等公共服务支 出和重点战略任务财力需求。本文从财税部门和纳税 主体的维度,提出了减税降费,要提质更要持续的相 应观点。本文财税专业性强,还两次采用了“正反对 比”的写法,旗粉们要多注意学习积累,灵活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