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助力基层治理智能化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 现在基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要循序推进基层治理效能 提升,持续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智慧化,力求打造共建共治共 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旗帜注释:本段从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 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角度切入主题,并与基层联系上,接着说明要加 强基层治理,就要做到社会治理智能化、智慧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 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十三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强和 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 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取得了 良好成效。同时,基层治理点多面广,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如何有效动员基层群众参与治理、如何和谐化解邻里纠纷、如何 做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等 等,一系列问题有待在治理实践中加以解决。(旗帜注释:本段 为过渡段,说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也提出存在一些短板,提出了“四个如何”, 为后文实践调研埋下伏笔。)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科技支撑必不可少。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 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不久前,笔者在浙江省衢州市调研发现,当地借助大数据、云计 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效解决基层治理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 为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注入动力。调研时笔者的一个突出感受 是,当地群众能灵活掌握各种小程序和软件,类似“村情通”APP 已借助信息化建设在衢州市龙游县的行政村广泛使用,基本实现 了村情民意电子化、办公办事掌上化。科技改变治理方式,不仅 让老百姓“少跑腿”,而且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群众满意度。 (旗帜注释:本段通过作者在浙江省衢州市调研的例子,论证了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科技支撑必不可少”的观点。首先提出 观点,接着引用总书记的话进行强调,随后举例“村情通”APP 广泛使用的好处,实现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其 中“四化”“村情民意电子化、办公办事掌上化”“群众三感” 等语言可在大作文中运用。) 小小“村情通”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离不 开使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情民意、畅通沟通渠道。比如,浙江温 州打造“智慧村社通”平台,集政府监管、村务管理及公共服务 等功能于一体;湖北武汉开发“智慧平安社区”APP,涵盖社区 服务、一键报警、活动信息等多项功能;广东珠海优化智能化服 务供给,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努 力打造“15 分钟党群服务圈”。这些案例表明,治理机制的变 革与治理技术的创新相结合,重在提升群众的参与度、政府的服 务性,有助于调动各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使社会治理 “活起来”“动起来”。(旗帜注释:本段承接上段,以小见大, 开头以小小“村情通”是技术发展的产物,说明信息化手段对于 决策、治理、服务、感知社情民意、畅通沟通渠道的重要性。接 着列举了浙江温州/湖北武汉/广东珠海等信息化手段的例子得 出结论要加强社会治理和技术创新结合,要加大社会参与的力 度。其中“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可用作案例 分析的小标题。本段最后的落脚点在于找到两者的结合的:社会 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指出: “‘十四五’时期, 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推 进智能化治理,促进业务融合、服务融合,提高治理效能大有可 为。在此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把党支部建 在平台上、将群众集中在社区网络上;充分发挥德治的社会教化 作用,把村规民约纳入网络德治教育渠道。利用科技赋能基层治 理,用“小程序”办好“大事情”,以服务全程全时、管理高效 有序来实现基层善治,将更好凝合力、聚人心,助力经济更富活 力、社会更有秩序、生活更加美好。(旗帜注释:本段开头引用 总书记的话继续强化智能化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着从基层 社会治理“五治”角度: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提出 要加强党建引领/德治教化/智治支撑,最终实现基层善治。其中 用“小程序”办好“大事情”/凝合力、聚人心/“三更”等都值 得积累。)
旗语:“郡县治,天下安。”基层是距老百姓 最近的地方,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前 沿。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 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本文作者以自身调研为 例,从强化科技支撑的角度提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通过道理、举例论证等方式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要加强党建 引领,德治教化,智治支撑等对策。全文结构完整, 论证方式丰富。其中文章提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如何 调动各方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值得考生们思考。